中国优势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分析

时间:2018-04-19 编辑整理:李宏 陈圳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新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主要是依靠国内增加值的中间品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代表低技术行业的纺织业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保持全球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垂直专业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弱化的趋势,而竞争力提升和价值链攀升具有依靠国内增加值质量提升的内化特点。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RCA,优势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产业结构升级,垂直专业化,新兴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1. 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纲领文件中提出“优势制造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了“重点领域突破”的十个产业;同年9月17日公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的指导意见》中又提出了“制造业优先发展”的具体项目。两个文件中提到重点发展的“优势制造业”如“高铁、核电、航空、机械、电力、电信、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高度重合。国务院选取的这些制造业行业中,既包括经多年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大产业,如纺织业;也包含了那些存在广阔发展空间、需要着力扶持的产业,如航空制造业。通过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不但能够大力推动“优势制造业”成长,进一步比肩甚至超越国际同行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能起到引领国内其他产业蓬勃发展的作用。本文依据国务院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确定“优势制造业”的内涵范围,包含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合,其“优势”不仅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发展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和物流产业的深入发展,国际范围内分工协作在不断深化,制造业生产也日益体现出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和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简称GVC)的分析框架和技术得到了关注和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合作者共同承担产品的不同工序,最终出口的产品总额实际包含了不同国家各自的价值贡献。而GVC理论和分析框架就是将不同国别的不同分工链条所创造的价值分解出来,对其结构进行研究。相比于以往的总量贸易统计方式,这种根据各国分工地位的新方法可以进行更加精确、合理的评价。

    基于对GVC的精细分解来研究我国“优势制造业”分别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为描述行业竞争力现状提供了比“总量贸易统计”更可靠的结论。本文力图在如下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拓展:首先,目前对于制造业的研究分析视角多集中于制造业整体或是技术水平,而对于“优势制造业”这个现实发展更加急需的角度研究尚存不足。现存的关于中国“优势制造业”的文献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案例描述,使用实证方法的研究不足。其次,以往研究结论中的制造业低端锁定和“V”型或“L”型的发展态势是否也适用于优势制造业尚存疑问;最后,研究工具的使用方面,借鉴Koopman等和王直等的研究,本文在更加详尽细致的分解数据基础上,构建多维度竞争力评价体系,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中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

  2. 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总值统计方法的质疑催生了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的发展,更加精确的衡量方法迭进演化。国际分工纵深发展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促使学术界将产品沿着产业链纵向分解的技术日益完善

    ummels等人首次完整提出了一个可测量的核算框架,他们将垂直专业化定义为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进口投入,并基于一国的投入产出表将一个国家的出口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Koopman等人指出,Hummels等人的方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必须建立在两个假定前提条件之上:一是假定不存在一个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再将其加工成半成品后出口国外这种现象;二是假定进口的中间投入会均等地用于生产国内和用于出口的最终产品。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发展垂直化贸易核算体系的进展主要沿着松动这两个假设的主线而展开。王直等通过放松第一个假设,拓展了Hummels等人的关于垂直专业化的度量方法,提出了一个更具有一般性的基于国际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多国核算框架。Koopman等人在此基础上,吸收前人经验,总结出一个基于增加值流量的测量框架,将总出口分解为九个部分。王直等又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国家的总出口按照双边贸易的角度细分成十六个部分。

    基于相关方法的完善,有学者将完善后的相关方法应用在中国制造业的分析中,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有:鞠建东等使用海关贸易数据和行业上游度指标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同位”但“低值”的特点;王金亮得出的结论却是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平均位置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其他国家并不“同位”且处低端;尚涛通过增加值贸易与GVC地位指数发现,我国制造业中,购买者驱动部门GVC分工地位较高且稳定;而生产者驱动的部门,GVC地位在下降;王岚测度发现我国制造业中存在中高技术行业“低端锁定”的现象,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佐证。岑丽君利用TiVA数据库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戴翔应用WIOD的2000年至2014年数据都得出中国制造业的GVC地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发展趋势;周升起等应用Koopman等人的GVC地位指数,对1995年到2009年间的中国制造业整体进行测算,发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工地位高于资源密集型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整体制造业的分工地位呈”L”型演变趋势;林桂军等应用中间品相对出口单价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升级进行测算,发现绝大多数产业存在产品升级,电信产业和船舶产业的进步尤其明显。

    现有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GVC分解框架的技术细节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主题集中于“优势制造业”特别是将GVC分解技术的进展应用于此的文献较为鲜见。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聚焦分析了中国“优势制造业”的GVC竞争力,针对性更加明确,对发挥“优势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具有现实意义;(2)在理论上对产业层面垂直专业化结构的分解和基于中间品份额分解构建了价值链特征、贸易利得和新RCA的多维度竞争力指标体系,对中国优势制造业进行测算和分析。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