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本的丸大特性

时间:2018-04-23 编辑整理:李芒 李子运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持性”是教育技术在实践层面的自我展示,是认识事物的平台之一。教育技术是在持定的社会性实践领域创造出来并加以使用的,它关涉个体与世界,具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重秉性。该文从教育技术本体及其与他者关系维度提出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丸大持性,即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先进性、社会性、选择性、动态性、依附性、复合性和有限性。通过把握教育技术的持性,能够避兔理论性的定义描述潜在的主观性所造成的认识偏颇,试图达到对教育技术进行整体性思考、多视角考察的研究放果。

关键词:教育技术,基本持性,非本质主义

目前,社会文化的技术化倾向日益突出。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逐渐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局部扩展到整体,由怀揣良好的愿望使用技术到理性正视技术的利弊。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凰概括教育技术的特性,既符合专业发展的逻辑,即B我反思与概括的需要,也符合人们更全面凰深刻认识教育技术的期待。

定义描述是教科书揭示事物的主要方式,使得学者们习惯于它是什么的思维定势,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认识方式,力图把握事物唯一不变性,想凭借一份直觉把握这个复杂的世界。现象学告诫人们应该超越定义的文本描述回到事情本身,因为任何定义都不过是研究者从某特定视角对事物的描述。事物根据它的实践目的和需要而是(作为)什么事物,并没有绝对是什么的事物。因此,若想真正认识事物,必须回到所关注事物的本体,发现它与人和世界的关系,由此揭示出该事物之所以是己的特有秉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技术的特性,因为技术服务于实践,并且,技术是通过实践表达和说明我存在的价值。本文不从定义入手,而是从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出发认识教育技术,以期为学界提供多维视角认识教育技术。

一、合目的性

人的有意识行为总是指向某个结果,符合期待的结果即谓目的。目者人眼,的者靶卜,目的是古人把瞄准射中靶卜这一具体事物转化而成的抽象概念。教育语境中的师生行为从人类B然行为中对象化出来,并且有意识地引入专门化的工具,设计出专门的时空场域,就其功能而言,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目的。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存在,且不论如何定义凰如何描述它,其必然是符合实践的规则。实践的规则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产物,它以结果为目的,把行动规定为达到结果的手段。可见,教育技术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只有一个,即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合目的性是教育技术的第一属性。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技术是为了有利于完成人类活动已经明确了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而存在的,技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研究技术作用的目的本身的正确性是决定如何使用技术的重要因素。教育技术旨在更高质量地促进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而对教育教学目的本身是否合理与科学却思虑甚少。教师利用投影系统代替了板书,提高了呈现教学内容的容量与速度,学生用手机拍摄屏幕或者拷贝展示文档代替了手工笔记,提高了记录的速度和便利性。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什么?才是用不用教学媒体和怎样使用教学媒体的最核卜的问题。假如我们用合目的性特性进行连续追问,就不难发现技术应用中的误区。上课使用幻灯的目的是什么?快速呈现教学内容快速呈现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是什么?提升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得更多。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得更多是教学的目的吗?……很显然,提升教学效率并非教学的目的。如果将提升教学效率当作教学目的,并使用信息技术不加节制地达成这个目的,教学活动必将背离学习规律。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促进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强调教育技术合目的性的意义不在于证实教育技术的价值,恰恰相反,而在于其证伪作用。可证伪性的提出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对于教育技术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与旅行的暂时性方向背离不同的是,技术的负作用是隐性的,且之后并没有一个技术改过的环节。由于教学效果具有长期的后显性,而且易被种种世俗的评价准则所遮蔽,所以在教育领域中,近期教学效应常常取代远期教育目的被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技术却在不经意之中成为了阻碍实现教学目的的帮凶。表面看来,这似乎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人们也常常说技术是中性的,其效果取决于人如何使用它。但是,技术哲学已经揭示出,所谓技术是中性的,只能在很局限的意义上讲。技术具有意向性结构,任何意向性结构都会包含特定的价值取向。以工具形态存在的教育技术同样具有意向性结构,此结构无形地反塑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常常会忘记原本的目的而屈就于技术快感,这是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必须警惕的。

二、合规律性

规律是指B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凰本质凰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弗兰西斯·培根说,只有在认识上把握了客观规律,行动上才会有由。合规律性就是按照客观规律行动。合规律性强调的是客观的方面,合目的性强调的则是主观的方面。

教育技术的合规律性包含着双重含义。首先,技术的运用必须符合教育B身的规律,这是技术能有效发挥有益作用的前提。如果南辕北辙凰违反了教育规律,那么,越先进的技术,危害性就越大。视频动画是学生喜欢的表现形式,设计合理的优秀作品在启发学生善端凰引导学生向善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设计不良的视频动画产品却能在学生纯洁的卜灵中埋下恶的种子。其次,符合技术B身发展和运用的规律,这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基础。互联网在突破空间限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对话场域,该场域是师生共情凰共在凰意义生成的渊蔽,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在课堂上放弃面对面的机会而使用互联网平台交流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此刻的互联网不是突破了空间限制而是制造了无形的空间隔阂。

人是有B由意志的,许多教育问题只是是否符合目的的表达。从这个意义而言,教育的问题不是技术所能解决的。大师级学者在所营造的教育场域中,即便是一句话不说凰一个字不写也照样可以使学生受教育,这便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技术所能实现的是可将该过程记录下来,或者传播出去,但是却无法创设大师所营造的教育场域。其实,对大师级教育家而言,将教学描述成一门技术,是一种极大的侮辱。上帝的归上帝,烂撒的归烂撒可以作为教育技术之合规律性穿行于人文与科学的令牌。

三、先进性

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的各个因素之中,是一个最前卫凰最活跃凰最主动凰最实用凰最富有生命力的要素。它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特征,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理念的先进凰方法的先进以及工具的先进等方面。教育技术所关注的是将三先进转化为助力教育发展的影响因子,促进教育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上产生新气象。

由于教育技术学科重点研究的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中的各种方法性问题,探索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因此,必然会直面人类智慧最新结晶的凰最先进的人类工具,学会使用最先进人类工具的方法凰开发教学的新工具是研究教育技术的基本功。可以说,新工具凰新理论的使用势必会对原有的教育理论凰体制凰方法凰模式产生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激励创新的品性也有破坏颠覆的作用,引发阵痛是必然的,这就是所谓的蛾鱼效应。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新工具的热衷,是由学科的学术性质和学术兴趣决定的。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新概念,倡导新理念,落实新方法是本学科的本分,是本学科的基本职责,也只有教育技术学科才能堪此大任。找到了新工具,随之而来的下一个问题,如何将最先进的人类工具巧妙地应用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人类必须解决新方法的问题,因为使用旧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与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才能完成。这就是教育技术三先进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定位在研究新事物上,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先进性。教育技术的学科使命正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人类教育教学活动探索使用新工具和新方法做出贡献。重要的贡献之一则是创立信息社会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必须采用整体观和辩证观认识教育技术的先进性。教育技术先进性的三个要素,是衡量先进性的基本尺度。教育技术应该体现人类新理念,但教育技术先进性并不等同于新理念。如果按照时间逻辑推论,所谓老理念中一定会抱有商彝夏鼎凰断谦零壁的人类思想的瑰宝;如果按照正确性而言,正确的新理念才是人类的指路灯塔,而错误的新理念则只能将人们引向歧途。教育技术应该尝试使用新方法,但教育技术先进性并不等同于新方法。方法不论新旧,只要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就可以选择使用,新与旧不是判断方法优劣的标准。笔者认同一个对方法的思考前提,人世间不存在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任何方法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方法都有各的优势作用,都更有利于解决特定的问题。教育技术应该使用新媒体,但教育技术先进性并不等同于新媒体。教育技术应该使用所有应该使用的媒体,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凰不同的代价合理巧妙地使用古老与新式的教学媒体。应该说,新与旧也不是衡量教学媒体优劣的标准。而且,并非使用了新媒体就动地具备了先进性。因此,必须正确区分新媒体与教育技术先进性的区别,使用了新媒体也未必就可以体现教育技术的先进性,错用了新媒体一定会咕污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并可能将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丧失殆尽。新媒体发挥起负面效应来,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具有难以把握的野性和高深莫测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对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必须时刻保持警觉。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