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性质、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收费

时间:2018-06-21 编辑整理:刘猛 叶陈刚 武剑锋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和审计风险理论,实证检验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审计定价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时,审计师显著提高了审计收费,以应对可能的审计风险,这种效应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公司风险,因而为了规避可能的审计风险,审计师在增加审计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风险溢价,进而提高了审计费用。将管理层过度自信的经济后果拓展到利益相关者层面,有助于深化理解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对如何提高管理层监管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作用。

[关键词]管理层过度自信;审计收费;会计信息质量;公司风险;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审计风险

一、引言

行为金融学把心理学运用到公司财务研究领域,从而阐述了许多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缘由,例如,运用高阶理论,结合既定条件和外部环境约束,解释管理者特性(包含不同的认知、观察力等)如何影响管理层的行为决策。而管理层过度自信恰恰代表了管理层的决策心理,其必然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过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公司内部决策的影响,如对公司并购、投资和融资决策的影响,而鲜有学者去研究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事务所审计定价的影响。同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公司财务与审计领域的重要话题。已有文献中不乏关于高管和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然而,对系统性考察高管个人心理特征,尤其是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审计收费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决定了高层管理者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管理者掌握着公司经济命脉,加之我国古代既有的“君臣之道”官僚主义作风,致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过度自信行为更为激进。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环境,政企不分的现象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尤为严重,因而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更容易滋生过度自信的心理。COSO要求审计人员评估公司的审计风险时需要考虑管理者态度。同时,管理层特征也会影响审计人员评估企业的审计风险。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费用的作用机制可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使其对未来业绩预测持积极态度,采取更加激进的经营战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使得自身声誉和公司业绩有更佳呈现。而根据审计风险理论,当管理者有“自恋”倾向的时候,审计师更容易评估公司具备较高的舞弊风险,进而会做出相应的策略反应,扩大审计范围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来保证其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同时,审计师可能会争取更多的审计溢价作为其财务报告重述风险的补偿。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也有可能通过降低审计费用的溢价来体现管理者能力。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有可能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为了躲避审计师审查,其很有可能减少审计服务的需求,进而导致审计费用的下降。尽管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但是此类研究尚不完善,且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不多。同时,由于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指标归属于行为心理学特征的范畴,我们无法获取数据直接度量,在实务中也很难直接观测到相关案例,但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或许能够更好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替代变量去衡量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指标,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由此,本文将选取沪深两市A股主板2007--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检验不同产权性质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首先,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将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拓展到事务所层面,提供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国内较少通过大样本数据直接验证两者关系的文献,本文的研究将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其次,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原则研究管理层过度自信影响审计费用的微观传导机制,将有助于深化对审计定价决定因素的理解,提供管理层过度自信影响审计费用的真实动因。再次,已有关于审计费用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司内部财务特征,而公司财务特征则受管理层个体特征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拓展到管理层个体特征层面,可能会深化这一领域研究成果。最后,我们在研究方法上采用PSM倾向匹配得分法,管理层过度自信的不同替代变量等稳健性测试将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监管层制定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自Hambrick和Mason提出高阶理论之后,学界开始关注管理层特征对公司行为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之前学者多从管理层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背景等去考察管理层的异质性所带来的企业层面的影响。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引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管理层心理特征的异质性,其中,尤为关注的是管理层是否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并挖掘其产生这种心理的关键因素。管理层过度自信往往表现为管理者过于相信自我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大量文献表明,人们普遍是过度自信的,而这种自恋倾向在公司高管中尤为突出。如Malmendier和Tate指出具有理工科背景的CEO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心理,江伟提出年龄较小的董事长更易过度自信等。

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更多地研究了管理层过度自信的经济后果,从而证实管理层的认知偏差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影响公司的股利分配、投资并购、盈余预告、公司业绩、会计稳健性等。例如李佳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容易采取企业并购行为。Roll开创性地提出“自负假说”,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过于傲慢,导致盲目乐观,进而造成无效或者低效并购。孙光国等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公司会计稳健性水平为负相关关系。在面临财务困境的情境下,管理层更容易采取不稳健的会计方法,比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损失、操纵盈余管理等。Ahmed和Duellman指出,存在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容易采用激进的会计记录方法。为了账面价值的“美观”,过度自信的CEO具有平滑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Schrand和Zechman也发现,过度自信的经理人在盈利初期偏向乐观估计,可能会导致在未来期间虚报收入。不难发现,相关学者基本验证了管理层过度自信作为衡量管理层心理特征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会对企业行为决策产生影响,如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导致盈余管理增加,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当然,关于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仍有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易靖韬等人发现高管过度自信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余明桂等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层能够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可见,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于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与意见并不完全统一,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指标已经得到企业财务领域相关学者的重视,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和依据。但不难发现,对于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层面,而较少研究管理层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和风险的判断。例如,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实施审计时,如何评估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特征对企业行为和风险的影响。国外学者Duellman等以美国市场为依据研究了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但美国的资本市场与我国的社会情境差别较大,而基于我国特定的情境关于管理层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审计收费尚未进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国内相关学者诸如孙光国、伍利娜等人的研究已经证实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降低盈余管理质量,而外部审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会重点关注这些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依据公司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风险收取合理的审计费用,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管理层过度自信影响审计定价的逻辑链条是有合理性的,故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试图提供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提供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定价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关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Simunic开创性地提出审计费用的模型¨刊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其中,多数研究主要从会计稳健性和审计风险两个角度展开。已有文献发现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高管审计背景、财务重述、内部控制等公司特质因素都会影响审计师关于审计定价的决策。例如,牟韶红等从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制度角度分析了其影响审计收费的途径,他们主要围绕审计工作量与审计风险两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外部的媒体关注、地域关系、分析师预测、客户集中度等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例如,刘启亮等发现媒体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同样会影响事务所对公司的审计定价。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管理层的特征如何影响外部事务所的审计定价行为。例如,蔡春验证了具有审计背景的高管对异常审计收费的影响,刘猛等研究了管理层变更所带来的管理不确定性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心。关于审计定价的研究范围可谓日益完善。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师在评估企业的审计风险时需要关注到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管理层态度等因素。然而,鲜有文献考察高管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特征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审计师视角出发,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风险,进而去探寻管理层过度自信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即其是如何影响审计师评估公司的审计风险并制定合理的审计定价的。

三、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根据审计风险理论,审计师需要根据感应的审计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强制客户保持会计稳健性。当审计师察觉到审计风险提高时,他们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应对,如出具非标审计报告、增加审计费用甚至更换审计师等,尽可能地降低自己未来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信誉风险。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并考虑传统文化中儒家中庸之道思维的影响,我们认为在上述情形中,审计师在风险可容忍的范围内会尽可能地对客户采取保留策略,因而其对风险的认知更多的体现为提高审计定价和出具非标审计报告。同时,由于我国审计市场供大于求,审计师与管理层进行谈判时并不占上风,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报告的概率比较低,通常表现为上市公司与审计师互为妥协,即公司会支付更高的审计溢价来补偿审计风险的提高。因此,相对于出具非标审计报告,审计师更有可能增加审计程序,付出更多的审计成本去控制风险,即更明显的表现是审计费用的增加。

经济学中“理人”假设是传统财务领域的重要假说之一,它认为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是完全理性的。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而过度自信理论则是有悖于“理性人”假说的一种认知偏差,成为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的有利方面。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可以激发其努力工作,增加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可以使其敢于创新,增加公司的R&D投入,长期来看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对公司的股利政策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对于股东权益并非完全是不利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能提高公司的债务水平,从而能够抑制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减少代理成本,进而增加公司价值。但是,具体到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根据前文分析,众多学者已经证实了过度自信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我们试图围绕这一逻辑关系展开研究。本文沿袭Simunic的经典方法,从审计师的工作负荷和审计风险两个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来阐述,进而我们认为管理层过度自信影响审计定价可能有以下两种渠道:一方面,过度自信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盈余操纵的现象,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有所下降,管理层盈余操纵导致公司未来发生错报的概率增大。当外部审计师感知公司具有较高的舞弊风险时,则会扩大审计范围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来保证其审计意见,即审计师势必会增加相应审计工作量,提高收集证据的水平,以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重述报告的可能性。此时,为了补偿因减少风险而做的额外审计工作,审计费用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从公司风险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自身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能够发现未来项目的潜在利润,倾向于高估公司未来项目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低估项目投资带来的负面冲击,此时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因此,管理层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诉讼风险也相应提高。一旦审计失败,审计师的声誉将会严重受损,并且面临较大成本的法律责任。而当审计风险较高时,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此时,事务所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补偿。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