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韦曲韩家湾村唐大德和尚墓发掘简报

时间:2018-07-02 编辑整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2009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以西,发掘了唐大和四年(830)僧人大德和尚墓(编号为2009HDM57)。该墓纪年明确,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出土了石经幢、陶俑、瓷器和玉器等,为西安地区中晚唐时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韩家湾村,大德和尚,唐墓,石经幢

2009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以西,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工程基建范围内,发掘了唐大和四年(830)僧人大德和尚墓(编号为2009HDM57)(图一)。该墓纪年明确,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出土物种类丰富,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石经幢等,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现简报如下:

 

地层根据土质、土色可分为三层:一层为耕土层,厚16~20厘米,灰褐色,土质较松软,内含植物根茎;二层为扰土层,厚1.26~1.32米,黄褐色,土质较硬;三层为生土层。

二、墓葬形制

该墓为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76°,由墓道、甬道、封门、墓室组成,墓葬开口于扰土层下,开口距现地表1.5米,全墓水平长9.24米,墓室底距现地表6.6米(图二、三)。

 

 

墓道平面呈梯形,口长3.0、底长2.5、南宽1.1、北宽1.7、最深处距开口5.1米。竖穴平底,内填五花土,未经夯打。

甬道位于墓道北侧,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土洞式拱顶,进深2.23、宽1.5~1.6、高1.2米。甬道南部长0.78米的一段,东西两壁未见砖砌。甬道北部东西两壁下部以六层条砖一平一丁立砌筑,其上又砌丁砖两层,外出0.3、残高0.72米,条砖大小一致,长0.3、宽0.16、厚0.06米。

封门由一层条砖丁立砌筑,仅存东部,残高0.16、残宽0.36米。封门砖规格同于甬道砌砖。

墓室平面为外弧方形,砖室穹窿顶结构,口大底小,口边长4.5、底边长3.6、中心最高处2.2米,四壁起拱点高1.0米。起拱点处为四层平砖砌出的一周凸棱,厚0.2米,凸棱在四壁中部出墙最多,外出0.1米。券顶砌砖共存22层,顶两层和底两层为丁立砖,其余为丁平错缝,共高1.06米。墓室四壁砌法为一平一丁立,共7层,高0.94米。墓室西部有一棺床。墓室底原铺方砖,多已不存,方砖大小一致,边长0.3、厚0.06米。

三、葬式葬具

该墓曾遭盗扰,在棺床上残留少量人骨,且有火烧痕迹。棺床呈东北——西南倾斜,棺床长3.3、宽1.1~1.5米,高0.3米。棺床上铺砌方砖。棺床边砖修五个壸门,壸门上沿呈火焰状,壸门长0.5、宽0.2米。

四、随葬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33件,有女立俑、塔式罐、陶碗、风字砚、瓷碗、瓷罐、瓷碟、铜镜残片、铜泡钉、铜饰件、铜柄、铁饰件、玉耳杯、石经幢等。

(一)陶俑

女立俑1件。2009HDM57:33,残。泥质红陶,前后合模制成。头残缺,身穿曳地长裙,肩披帔帛,双手拱于胸,未露足,无底座。残高5.5厘米(图五,2)。

 

 

(二)陶器

塔式罐1件。2009HDM57:20,残。泥质红陶,轮制。盖残缺;罐侈口,圆唇,唇部饰一周凹弦纹,圆肩,鼓腹,平底;座呈空心倒喇叭状,台面平整。复原通高43、罐高复原24.6、口径11、腹径复原26、底径12.2、座复原高18.4、台径11.6、座底径19.1厘米(图四,5)。

陶碗1件。2009HDM57:32,残。泥质灰陶,外表施白色化妆土,轮制。敞口,尖圆唇,斜腹内收,平底。通高3.8厘米,口径11.3、底径5.3厘米(图四,1)。

风字砚1件。2009HDM57:31,部分残缺。残长5.6、高1.5、宽4.6厘米(图五,9)。

(三)瓷器

瓷碗2件。2009HDM57:1,残。白胎,轮制。敞口,圆唇,腹斜直内收,玉璧状足。施乳白色釉至下腹,器内施满釉。通高4.2、口径14、底径6.8厘米(图四,4)。2009HDM57:13,残。白胎,轮制。敞口,尖圆唇,腹弧收,玉璧状足。施白釉至底部,器内施满釉。通高3.8厘米,口径12.9、底径7.4厘米(图四,3)。

瓷碟1件。2009HDM57:9,残,灰胎,轮制后再将口沿刮削呈方形。敞口,尖圆唇,薄唇口,浅腹,圈足。器内印四瓣花纹,纹饰简洁而疏朗。内、外面施茶末色釉,足露胎。通高2.8、口边长10.5、底径6.8厘米(图四,7)。

瓷罐1件。2009HDM57:7,残,灰胎,轮制。口微侈,圆唇,矮颈,圆肩,腹部斜收,平底。施黑釉至下腹,器内仅颈部施釉。通高28.5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径21.5、底径13.5厘米(图四,6)。

(四)铜器

铜镜残片1件。2009HDM57:14,素面镜,缘边斜刹。厚0.5、刹面宽0.3厘米(图五,5)。

铜柄1件。2009HDM57:19,残,柄身弯曲,表面布满铜锈。长12.7、宽2、厚0.4厘米(图五,10)。

铜饰件1件。2009HDM57:18,残,桃形叶片状,上穿一钉,表面有鎏金痕迹。残长2.7、钉高0.6厘米(图五,4)。

铜泡钉4件。半球形钉帽,四棱钉身。2009HDM57:28-1,通长1.7、帽径1.6厘米(图五,7)。2009HDM57:28-2,圆钉帽中部凸起做六瓣团花状,四棱钉身。通长1.5、帽径1.0厘米(图五,3)。2009HDM57:15,通长1.9、帽径1.5厘米(图五,8)。

(五)铁器

铁锸1件。2009HDM57:29,残,平面呈长方形,纵截面为楔形。长23.8、宽19.9、厚0.3~3.5厘米(图五,13)。

铁剪1件。2009HDM57:11,残,交股式,柄部曲成环形,锈蚀严重。通长33.2、柄长17.7、刃长15.5厘米(图五,1)。

铁门环2件。残,圆形,有接茬痕迹,上套环首门扣。2009HDM57:30-1,内径3.5、外径4.9厘米(图五,11)。2009HDM57∶30-2,内径4.0、外径5.4厘米(图五,12)。

铁饰件1件。2009HDM57:16,残,表面呈长方形,较厚铁片制成,表面有穿孔两个,各孔插小铁钉一枚,钉为圆帽。残长5.6、宽3.2、小钉长1.4~2.5、帽径0.8~1.2厘米(图五,6)。

(六)玉器

玉耳杯1件。2009HDM57:23,残,除口沿一部分为乳白色,其余为褐色。口沿平面呈椭圆形,敞口,尖唇,浅腹,圈足。通高3.9、复原口沿长径12.4、口沿短径8.0、复原底长径5.0、底短径3.6、足高0.6厘米(图四,2)。

(七)石经幢

石经幢1座。2009HDM57:2,石质,由9部件组合而成(图六)。下设方形须弥座,座盖为一层仰莲,座中部有阴榫,上接幢身。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及题跋,幢身上下两端各有阳榫,套接上、下盖所凿的阴榫。

 

幢身上接八角形宝盖,盖中部有阴榫;宝盖上为八角攒尖盖;其上为方形云纹座。云纹座上立矮墩,平面呈方形,四面皆有高浮雕佛像一龛,为一佛二罗汉。

龛顶部为尖拱状,龛上边镌刻卷云纹,龛门两侧分立两罗汉,罗汉均有圆形头光,罗汉身穿交领袈裟,双手持扇形物拱于胸前,龛内佛像均有高肉髻、火焰状头光、背光,姿态均不相同,依据佛龛展开图从左至右依次编号为1~4号(图七)。

 

K1:结跏趺坐,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禅定印,坐于仰莲座上,龛底阴刻“回”字纹。

K2:善跏趺坐,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无畏印,坐于长方形座上。

K3:结跏趺坐,身着通肩袈裟,施定禅印,坐于仰莲座上,龛底阴刻“回”字纹。

K4:结跏趺坐,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与愿印,坐于仰覆莲座上,龛底阴刻“回”字纹。

佛雕上为束腰莲花顶,由下部三层覆莲和上部一层仰莲组成;其上为宝珠。幢身经文和题跋均为阴刻行书,题跋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可辨“弟子如静、如颜、如妙等为故讳大德和尚建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神道□□□□□□不昧,以受其永离,盖□□永受□□□□□毕,故书刻□石,时大和四年岁次壬子十月庚申朔”,经文为沙门佛陀波利译。复原通高292.5、底座高30.5厘米。

五、结语

该墓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墓。单室砖室墓是唐代流行时间很长的一种墓葬形制,中晚唐时期单室砖室墓墓道从斜坡式变成竖穴式,有的墓内还开小龛,为了放置十二时辰俑,典型的墓葬有太和九年(835)姚存古墓、会昌二年(842)郭仲文墓等。唐大和四年(830)大德和尚墓墓葬形制与晚唐典型竖穴墓道单室砖室墓很相似,只是在墓室和甬道内没有放置时辰俑的小龛,这或与墓主为僧人等有关。

大德和尚墓棺床上残留的人骨有火烧痕迹,墓主或有火葬的可能。另外,墓内出土了一件石经幢,为唐代典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系其弟子所立,应属墓幢。墓幢始建于唐代,大盛于辽金。在墓侧树立和墓室随葬经幢,可以布道说法,反映佛教对葬俗的影响。在关中地区还发现了一些和墓葬有关的经幢,如1959年陕西省文管会就调查到百件墓幢。需要指出的是,从榫卯结构以及与其他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相比,大德和尚墓的经幢似乎仍缺少一些部件,这或与该墓被盗扰有关。大德和尚墓的发掘,对唐代僧人墓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领队:李岗

发掘:袁明 李举纲

资料整理:韩民兴 李艾娟 郑旭东

绘图:张蕊侠 韩民兴

摄影:张明惠

执笔:李举纲 郑旭东 赵占锐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