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大丝路”:中国能源合作的新格局

时间:2018-07-04 编辑整理:朱雄关,张帅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源安全,能源“大丝路”,命运共同体

由于当前对“一带一路”范围的界定,主要还是以传统“丝绸之路”(既“丝绸之路”的西线和南线,以下简称其为“小丝路”)为重点,未将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东线美洲国家和北线北冰洋沿岸国家纳入“一带一路”的主要方向,这将对这一区域国家参与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中国应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合作范围,积极构建能源合作的“大丝路”。

一、 “小丝路”对能源合作的影响

对于“一带一路”范围的界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国家参与能源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将对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保障自身能源安全和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我国能源进口风险的有效分散

从目前全球能源形势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对石油、天然气仍然是刚性需求,并且在许多国家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占主导地位,或者说当今世界仍将处于以油气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时代。因此,无论地缘政治形势如何纷繁复杂,中东地区仍将凭借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国际能源体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换言之,未来世界及中国的能源问题依然还是中东的能源问题。“一带一路”界定的范围虽然抓住了我国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源外交与合作的重点,但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决定能源进口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进口风险实施有效分散,即能源进口来源的多样化程度。如果我们仅将合作的范围与重心放在传统丝路的西线方向及区域上,难免受到其他国家现实主义主导的利益观的误读和排斥,将可能使北美和拉美等其他地区国家降低与我国能源合作的积极性,减弱与我国能源合作的力度,降低在我国油气贸易中的进口份额,这将不利于我国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

(二) 不利于能源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能源,如何通过能源外交与合作实现彼此间的余缺调剂、优势互补,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能源命运共同体。首先,北冰洋沿岸及美洲国家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中国则有着广阔的能源消费市场和充足的资金,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制度和机制的保障。所以倘若不规划东线与北线线路,未将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正式纳入到“一带一路”路线图中,中国与这些区域间的能源合作将缺乏制度保障。一旦将这些区域划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范围,中国将有效扩展油气进口来源,并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持续稳定的油气供应,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能源安全。而对于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而言,则可以通过能源贸易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就业、改善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双方人民共享能源合作的成果与红利。其次,由于化石能源大量消费导致的气候变化等非传统能源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挑战,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之路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选择。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发达国家的专利,巴西、智力、秘鲁等拉美国家在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领域的先进开发利用技术,均走在世界前列。“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源合作不仅是传统能源的合作,也是新能源的合作。因此,如果不考虑东线线路的规划,将可能失去开展新能源合作以及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一大机遇。换言之,中国与这一区域国家在能源相关领域的合作将缺乏一个稳定且长久的制度化与机制化平台。最后,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拥有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委内瑞拉的重油、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深海盐下层油气资源有着十分可观的储量。然而,由于资金、技术上的瓶颈和障碍,这些非常规油气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如果将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正式纳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路线图中,不仅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是一个合作机遇,也对于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 不利于国际能源金融体系的有效稳控

能源与金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动性,对国际能源格局与全球能源合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的能源与金融体系中,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凭借其特殊的地缘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能源与金融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如果未将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纳入“一带一路”线路图中,将不利于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能源金融体系。在当今的全球能源金融体系中,已经形成了“要拥有石油就必须首先拥有美元,拥有美元才能拥有石油”的“石油美元”机制,这一机制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能源金融体系。目前,中国与美洲及北冰洋沿岸许多国家都属于国际能源消费与生产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对当今国际能源体系的变化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双方能源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势必将触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能源贸易的计价与结算,若采用美元等第三方货币,不仅需要承担其汇率波动的风险,也要承担来自美国的霸权压力。因此,为有效稳控全球能源金融体系,中国应与美洲及北冰洋沿岸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以能源合作为切入点,在平等协商与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建立一个各方都能接受且不由美国完全主导的能源金融体系,这将促使当今国际能源金融与货币体系朝着一个更加公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四) 不利于能源治理体系的有效重构

当前国际能源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当今世界能源供需格局中的主要驱动力,西方国家与石油输出国所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正面临着因新兴经济体实力不断增强、能源治理诉求不断冲击所带来的失衡风险,其地位正逐步下降,控制力和影响力正逐渐减弱,失序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亟待重构。在这一变革中,虽然中国与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尤其是与拉美国家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活力不断增强。但是,却未能在当今国际能源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拥有重要话语权,也未能构建一个类似于欧佩克(OPEC)、国际能源机构(IEA)一样拥有主导地位的能源治理机制。因此,如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未能拓宽能源合作视野,把美洲及北冰洋沿岸国家纳入丝路能源合作范围中,将可能失去与这一区域相关国家,尤其是拉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重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契机。

二、 能源“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基于推动全球能源合作和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考虑,“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一) 能源“大丝路”的范围界定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无论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还是出于现实的考量,都应构建一条覆盖范围更广、合作区域更大的能源“大丝路”,即除了三个主要方向所涉及的俄罗斯、中亚、中东和非洲相关地区和国家外,还应包括地处西半球北美地区的加拿大,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等能源较为富集的美洲国家(以下简称能源“大丝路”东线地区)。同时,还应增加北线方向,将北冰洋沿岸相关国家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范围(以下简称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从而扩大“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范围,有效推动国际能源合作,有力维护中国能源安全。

(二) 能源“大丝路”的历史渊源

纵观史料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人们所熟知的经南海下西洋即印度洋方向的传统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东向的太平洋航线。美国学者孟席斯在其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就曾认为中国船队可能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早于哥伦布七十年发现了美洲,并与中南美洲国家展开交流。而多数研究者认为,丝绸之路太平洋航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这条航线于明代中后期开辟,由福建漳州月港经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开启了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时代;1575年,广州至拉美的航线开通,使最早始于汉代的官方海上丝路达到了最高峰。在长达250年的时间里,这条海上丝路促进了三大洲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把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和文明送到了西方,同时也将美洲特有的作物传播到欧亚大陆。

(三) “大丝路”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

在官方公布的“一带一路”线路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东线和北线地区的能源合作,将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一是增大能源进口多样化程度。能源“大丝路”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从目前确定的三个方向扩展至五个方向,合作区域的扩大,国家数量的增多以及油气资源全球占比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多样化水平,减少我国对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依赖比重,更好地分散我国能源进口风险。二是增强能源进口运输安全性。能源“大丝路”东线广阔的太平洋水域,可选航道多,中途除通往巴西需途径的巴拿马运河外基本没有风险系数较高的狭窄航道和海峡。而北线方向,不仅油气资源丰富、前景乐观,而且拥有连接大西洋、太平洋的西北航道和连接欧洲、俄罗斯西部与东部、亚洲东部的北方航道,将为我国通往北美、欧洲和俄西部、北部地区提供行程更短的海运航线,同时也能实现与印度洋航线基本相同的航行里程到达西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为我国能源进口海运航线提供了更多的替代选择。三是增进全球能源相互合作。扩展“一带一路”东线与北线,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而且对提升全球能源合作水平有着积极贡献和重要影响。北冰洋沿岸地区是未来全球能源亟待开发与利用的重点区域,而美洲,尤其是拉美地区则是未来全球能源生产格局中的潜在增长点,与亚太等能源消费较为旺盛的地区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以能源“大丝路”为纽带,加强与北线和东线地区的能源合作,将对增进全球能源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能源“大丝路”东线和北线地区能源实力

能源“大丝路”东线和北线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总体向好的油气供需和出口前景。因此,在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保障全球能源持续稳定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能源“大丝路”东线和北线地区油气资源禀赋

能源“大丝路”东线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据英国石油公司最新数据,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巴西石油探明储量合计高达4930亿桶(约775亿吨),占全球探明总储量的28.9%。其中,委内瑞拉和加拿大石油探明储量分别高达3009亿桶(约合470亿吨)、1715亿桶(约合276亿吨),占全球探明总储量的17.6%和10%,分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而北线地区石油资源储量预期也十分巨大。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北极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未开发总量的13%,有望新增石油储量900亿桶,新增储量的80%来自海洋。

从天然气资源禀赋看,能源“大丝路”东线国家天然气储量虽然较其石油储量的全球占比相对较少,但天然气资源总量依然较为丰富。据英国石油公司2017年6月数据,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巴西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合计为8.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总储量的4.6%,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和加拿大。而北冰洋沿岸地区天然气储量则占全球未开发总量的30%,储量预计高达50万亿立方米,已超过目前全球探明天然气总储量的四分之一,占比达到了26.8%。

(二) 能源“大丝路”东线和北线地区油气供需能力

能源“大丝路”北线主要油气国家拥有巨大的油气生产潜能。丹麦、瑞典、芬兰等是欧洲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挪威不仅是欧洲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还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和第十大石油出口国。目前,除俄罗斯、加拿大外,北冰洋沿岸地区许多油气国家的油气生产都已接近峰值,尤其是北海油田等主力油田的原油储量正面临枯竭的威胁,并导致挪威等相关油气国家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呈下降趋势。然而从长远看,随着对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大,这些油气国家一旦投入到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进程中,其成熟和发达的油气工业基础将迅速转化为强大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未来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将不容小觑。而东线国家却具有巨大的石油产能和相对较低的石油消费水平,石油产量除满足本国需求外,还具有较大的出口能力。据英国石油公司数据显示,近年来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四个国家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总产量与总消费量之间的缺口呈逐渐增大趋势。四个国家2016年的石油产量总计达6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7%;而石油的消费量仅为3.51亿吨,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8%,供需盈余近2.5亿吨,石油生产能力远远高于其消费能力,所以使得这一地区具有巨大的石油出口能力。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