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芪祛瘀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研究

时间:2018-07-09 编辑整理:阿依努· 努拉厚 王 雁 王小梅 高云仙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元芪祛瘀方对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临床症状、视力及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NPDR患者68例,按照是否给予中药元芪祛瘀方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外加予中药元芪祛瘀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7.11±1.66)分比(8.59±1.92)分]和视网膜循环时间[(3.22±0.52)s比(3.80±0.67)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水平[(1.04±0.24)比(0.97±0.21)]和视力提高行数[(0.44±0.12)行比(0.39±0.10)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9.41%)比(64.7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4.47±0.91)mPa·s比(4.96±1.01)mPa·s]、全血黏度低切[(18.94±3.38)mPa·s比(21.07±4.02)mPa·s]和血浆黏度[(1.48±0.32)mPa·s比(1.70±0.35)mP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元芪祛瘀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视力水平,降低血液黏度,改善预后效果。

主题词视网膜变性/中医药疗法糖尿病并发症元芪祛瘀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的常见眼部并发症,主要包括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两种类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患了糖尿病,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决于:患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目前我国糖尿病确诊患者超过9000万,隐性患者近1.5亿人。病史在5年内需用胰岛素治疗者DR的患病率为40%,不用胰岛素者为24%,其中只有2%的患者为PDR。病史在10~19年用胰岛素治疗者DR的患病率为84%,不用胰岛素治疗者为53%。病史超过25年PDR的患病率为25%,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发生率在两型区别不大均为18%~20%。另外,1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且严重,2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要晚一些DR极易造成失明,我国每年因DR造成的失明占所有失明患者比例的7%~10%。目前,临床上对于DR的治疗主要采取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蛋白激素酶C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在延缓DR进展上效果欠佳。DR属中医“消渴目病”范畴,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血瘀络阻。我院针对DR病因病机在使用中药元芪祛瘀方进行辨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回顾性分析元芪祛瘀方的临床优势,为优化该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68例NPDR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法,按照是否给予中药元芪祛瘀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0.65±6.88)岁;DM病程6~25年,平均(10.22±2.32)年;体质量指数(BMI)21~25kgm2,平均(23.35±1.68)kgm2。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50.33±6.29)岁,DM病程6~25年,平均(10.19±2.17)年,BMI21~25kgm2,平均(23.44±1.71)kgm2。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DM病程、BMI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符合《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NPDR相关诊断标准;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中消渴目病瘀热阻络型中医诊断标准;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无视网膜新生血管;入选前1个月内未服用其他药物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型患者。排除标准:PDR患者;有其他眼部疾病或眼部手术史者;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者;依从性差或有交流障碍者。

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即接受基础治疗,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药物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经FFA检查后需视网膜激光治疗给予视网膜激光,伴黄斑水肿的给予抗VEGF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对照组及中药元芪祛瘀方。元芪祛瘀方基本方:黄芪、丹参各15g,女贞子18g,玄参、槐花各12g,三七粉6g,川芎9g,益母草30g,石菖蒲12g。统一由申请方制剂室制成水煎剂,包装成袋,每日服1剂,共两袋,分早晚饭后半小时后各一袋温服,连续治疗12周。

3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视力提高行数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综合疗效评价参照Yuen等总结的澳大利亚眼科糖尿病视网膜病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计算总评分。

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或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力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及视力提高行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视力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水平和视力提高行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祖国医学所载DR属“消渴目病”范畴,《三消论》中即有“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目疾”的记载。DR发病机制复杂,中医认为该病是在消渴素体阴虚内热、阴损及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阴阳两虚、目睛失养。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肝肾亏损、血瘀络阻,即阴亏虚火内生、灼伤目中血络或气阴两虚、气不摄而溢目内;饮食失调、伤及脾胃、脾不统血而溢目内;脾虚不运、内生痰湿、痰湿上犯而致眼底水肿渗出。患者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出血加重累及黄斑、视乳头等部位,出现视物昏花、目睛干涩、肢体麻木、面色晦暗等症状。针对DR的病因病机中医专家指出宜采取滋阴润燥、凉血散瘀之方剂进行辨治。

本研究以新疆知名眼科专家李全智教授经多年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临床用药经验所得的经验方为元芪祛瘀方的煎剂为主方,该方剂在瘀热性眼底出血病症治疗中也有报道,方中黄芪可益气固表、健脾补肾;女贞子则可补益肝肾、明目、清虚热;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可增散瘀之效,止血而不留瘀;川芎行气开郁、防风燥湿、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二者可增活血散瘀之功效,又可使凉血散血无冰伏留之弊;益母草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石菖蒲开窍、理气活血、散风祛湿。诸药配伍有滋阴润燥、凉血散瘀的功效。王晓娟等的研究中也证实,在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凉血散瘀中药可提升对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用元芪祛瘀方后患者的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改善情况和中医症候疗效均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有所改善,可见元芪祛瘀方在辨治DR,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效果显著,与上述研究相符。

临床研究表明,DR的病理基础主要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这主要是由DM长期糖代谢紊乱引起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和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升高所致。因此,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升高和微血栓形成状态有利于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元芪祛瘀方能够通过改善DR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达到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另外,本研究尚未涉及元芪祛瘀方的具体药理机制以及其在保护视神经反面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