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时间:2018-08-29 编辑整理:包镝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反对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流派,将人的体验纳入到人的认知体系当中。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涉及到一个新的代名词:体验哲学。本篇文章将对体验哲学予以简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哲学

一、前言

古典西方哲学中有这样的观点,强调感性即为经验论,强调理性即为唯理论,这两种理论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

经验论的观点在于:人的客观经验才是一切认识的来源所在。理性认识并不被经验论所提及,甚至在某些时候加以全盘的否定。唯理论的观点在于:人的理性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人的理性,人和动物一样,并不能这样主观地认识世界,理性在经验之上。

Lakoff( 雷可夫) 与 Johnson( 约翰逊) 对古典哲学进行了分类,把这两种互不肯定的理论统一冠名为“客观主义理论”,与之相反的则为“非客观主义理论”,Lakoff( 雷可夫) 与 Johnson( 约翰逊)认为客观主义的本源即为西方哲学一直对立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客观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第一代认知科学的产生。

L & J 首先将“非客观主义理论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但在此时,并未对其命名。直到1999 年,L &J 于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新的代名词,并将其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1)心智的体验性;(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与客观主义针锋相对,与英美分析哲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完全对立,对当时鼎盛一时的思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此,体验哲学成为了区分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关键概念,也被L& J 定义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由此可见,体验哲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根基。

二、三项基本原则

体验哲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抛弃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中的错误论点,吸收了合理的部分,既强调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又认为应重视主观意识。在人通过自身意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典型模式中,加入了人的体验这一关键要素,使认知语言学成为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模式的一种新的语言学分支。,L & J 又把体验哲学进一步深入划分,将其总结出三个方面:(1)心智的体验性;(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

(一)心智的体验性

心智的体验性认为,我们对于客观现实与客观事物的概念与认知,并不是对客观事物镜像般的反射,与我们的皮肤颜色、发色等遗传因素不同,是根据我们后天的经历与体验,再进一步加工所形成的。

心智的体验性与笛卡尔和乔姆斯基的观点针锋相对,强调了我们人类后天经验与体验的重要性,并认为概念通过身体经验而获得意义。例如,对于年纪极小的孩子来说,“石头”这一概念可能都是黑色,坚硬的,但有的孩子玩过用石头扔向河里的游戏,而有的孩子却没有,这就使“石头”的概念在两种不一样的孩童中产生了差别,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从这种生活中的细微例子即可说明心智体验观的合理性。

(二)认知的无意识性

认知的无意识性即意为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要做出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对于话语的处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我们自身却并不能细微地感知到,而这种复杂的处理却是一种自动发生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认知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因此,体验哲学认为认知是无意识的,这一观点与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思维是有意识的观点正好相反。

(三)思维的隐喻性

思维的隐喻性意为:在我们作为一个听话者时,我们需要对说话者传递的信息进行推理,而这一种推理实则是一种发现隐喻的过程,是将信息进行解读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推理时刻存在,隐喻也就随之出现与产生。若是抛弃了推理与隐喻,我们的交际将变得十分困难。

就L & J 的观点来说,隐喻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它是我们身体、大脑、经验和心智的产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是我们获得隐喻的重要过程之一。这些日常生活活动,均有其相关性,这样就把我们的主观经验与运动经验联系在了一起。

因此,隐喻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只适用于修辞和诗歌,也并不是各个时代伟大诗人与小说家的创新,更不是我们浅显地认为的那一种简单的修辞方式,而是我们最伟大的智力之一。

三、结语

体验哲学是第二代认知哲学,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对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天赋观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也促进了当代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