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18-08-29 编辑整理:于海明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地位,是贯穿马克思的全部著作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较为系统的阐发了和表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观点。当今,我国正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人类发展史上的每一种理论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定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同样也不例外,它不是马克思随意臆造的,而是马克思在借鉴、总结和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自己的关于实践的见解。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共同塑造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

(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开启

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类:理论之学、实践之学和创制之学。亚里士多德通过这种方法,把实践活动从人类的总体活动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只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但是他关于实践哲学的思想体系却可以说是整个西方实践哲学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哲学必须有自己的逻辑基础和言说方式。他认为,实践哲学的使命在于改变人的灵魂,因此实践哲学奠基于对灵魂的分析。传统的哲学把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亚里士多德通过对非理性的研究,把人的德性分成了两大类: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他最赞成的实际上是后者即伦理德性,他的实践哲学就是从伦理德性入手研究的。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行为,并将目的内化为自身的活动。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也是一种理论哲学。

(二)康德:实践哲学的立基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把理性划分为“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康德比较重视的是“实践理性”,他把实践看作是一种如何行动的东西,理解为处理意志的动机。

康德认为实践哲学首先必须在哲学层面,这是康德对实践哲学的一个明确的规定,但是,康德把“实践”规定为纯粹理性规定意志并通过意志达到目的的活动。这样看来,康德的实践哲学就取消了具体的实践问题,转而以实践行为的先验形式为研究对象。

康德实践哲学主要探讨的是“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律令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认为,“一般实践理性”虽然没有涉及到道德的问题,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却形成了一些普遍的具有道德理性的知识。他由此得出结论:即使一个人做了在他人看来是道德的事情,也不一定是真正处于道德的,所以,道德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从行为结果来定义的,而是从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来定义的。

因此,康德实践哲学的核心则是“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即由于理论的局限性,一些存在的事实虽然不能用理论理性加以说明,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无需证明的,并且不能对其加以批判的。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之前的实践哲学都是一种理论哲学,从抽象的普遍性原则出发,作为一种方法去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理论或是学说。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内涵

通过对西方实践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把实践活动从理论活动中分离出来单独思考是实践哲学发生学的本源。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近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机器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涨的时代条件下,以及在批判和继承西方实践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确立了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科学的实践观,与以往的所有的哲学家的实践观点都不同,并且有本质上的区别,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即人类现实生活。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做了高度的评价“作为饱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因此我们要知道,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的实践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或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的活动主体必须是人,并且是现实的人,即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具有感性活动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即可以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以满足自身及家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实践活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关于实践的观点都是抽象的理念活动,并没有强调现实的人的主体活动。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的范畴。

第二,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了科学实践观的范畴考察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得出了一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理论。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劳动工具的落后,人们的生存主要依靠自然界,在从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给予自然界一定的保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工具的改进,尤其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发展不再纯粹的依靠自然,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机器大生产,对自然界的利用少了,但是对自然界的破坏却越来越厉害了。马克思通过科学的实践观指出:我们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我们理应保护自然,如果只是一味地破坏自然不给予自然相应的保护措施,必然会受到惩罚,即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其次,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生产实践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的其他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乃至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社会不可能生存下去,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发展了。

再次,实践还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中的关系包括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关系。无论哪一种关系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人,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在社会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就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交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一定的关系,即思想文化关系;人们在实践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还会与他人进行物质生产的交换,以获取自己的所需,从而就会产生经济关系;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秩序,而稳定的秩序不仅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强制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就会产生政治关系。所有的这些关系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

第三,实践是双向对象化的活动,即在实践的过程中包含着一个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第四,实践是人类哲学思维应有的立足点。首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源。马克思通过总结指出,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都是因为没有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联系实践来理解思考。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社会生活的领域包括物质领域、政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在人类的所有领域中,都离不开实践,没有了实践就没有了社会生活,人类就无法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生活领域也就不存在了。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马克思所实现的变革就是实践,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哲学中,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变革。告诉我们要把学到的全部的哲学理论付诸于实践、指导实践,都化作对世界进行革命改造的物质力量。

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自产生之后也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由于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怎样的丰富和发展,它的主旨并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现实和国情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发展的形式才会有所不同。继列宁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使我国在革命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

进入到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机器大生产迅猛发展,在创造了无限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系统,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这是违背了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表现,没有尊重自然、没有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的实践观要求的是科学的发展,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更应当遵守科学的实践观,正确的把握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同时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不动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进的脚步。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