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艺术”’毕业生就业的窘境与应对

时间:2018-09-19 编辑整理:陈久双 来源:早发表网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麦可思:中国2012届一2016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表明,美术学专业自2012年起就持续入榜中国大学生“红牌”本科专业,在毕业失业率、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等综合评分连续垫底。“就业难”几乎是每年毕业季到来之时挥之不去的话题,伴随着近些年“文凭贬值论…‘文凭无用沦”等声音的频频现,“纯艺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让人担忧:那么,“纯艺术”毕业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该以何种心态应对毕业季?又何去何从?在一个就业形势结构和需求快速变化的社会,他们如何寻找切实可行的丁作,以面对毕业后的当务之急,来实现_[作的价值和意义呢?本文对近几年“纯艺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和个案采样分析,也借鉴国际上最近相关研究,来分析、讨论这个看起来有些窘网的现状,并试图提简要、切合实际的就业思路和建议

“纯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后直接分配到单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少:相比二十多年前,美术学院毕业生可以顺利地去高校、地方画院、H{版社、影视媒体等单位就职的“福利”已基本结束:毕业于某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2017届本科生表露了毕业后的某些焦虑:“经济上有压力,:r作养不起生活,暂时性拼拼凑凑……”据他所了解的该专业39位本科毕业生中,去公司、学校、两室等上班的人占统计人数的30%(12人),有43%(17人)的人选择继续读研、考研或f}{国留学,另有20%(8人)的人选择了从事自由艺术(4人)或其他自由职业(4人)?“感觉大部分(同学)会转行,少部分继续做下去的人,也是一个盲目不知道怎么1二作的状态”;而对于选择继续升造的同学,他认为:“可能是大家毕业了都不知道要干嘛,所以选择继续考研吧!”

根据本人以往存美术学院教学的经验来看,一些刚从象牙塔中走f{;的毕业生,作出毕业后考研的选择常常出于一种逃避社会的心理二似乎这是对就业“艰难”的一种惰性反应,这种反应一方面与他们在校期间对该学科的未来就业情况缺乏足够认识和应对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确实看到社会提供给纯艺术生的]_作机会不是太多。不过,有不少专家明确指m,纯艺术的职业本身就是与自南职业密切相关的,因此,以普通就业率参数来考察就业情况,自然与纯艺术生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以此标准来衡量、指导纯艺学生的就业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就业恐慌和误导。其次,就艺术家职业性质的特殊性而言,其收益常常很难用数据化的方式来体现,比如从事艺术事业所带来的名声、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收获的友情、人际关系、作的自由度和创作过程中获得享受、精神收益等等:虽然上述非物质性的“收益”有可能在未来被转化为个人的经济收益,但却不是立竿见影的:再者也有人认为,因现当代艺术实践具有“先锋性”特点,时常表现为对资本主义商业化、个体“具化”的抗拒;同时作为对社会问题的指、批评,艺术被赋予了一种医治社会、个人的责任和厚望,因此纯艺术专业的价值当然不能以薪水和收入来评估和引导可见,纯粹以经济收入、雇佣率为指标的就业评估体系不一定适用于纯艺术生;况且,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不以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为首要目的:但是,当毕业生面临着偿还助学贷款、房贷的压力,家中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这种不食人间娴火,只谈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令人怀疑和不安的,甚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艺术上的“坚守…‘纯粹”毋宁是心怀理想的艺术执着,但对现实中那些衣食没有着落的年轻毕业生而言,这样的期待和“安慰”似乎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隔靴搔痒?

几种就业方案的探讨

那么,纯艺术生该如何选择就业,如何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解决他们的生存及创作的可持续性?下面试图结合几个相对成功的小案例来讨论几种具有可行性的就业模式。

1.自由艺术家职业

据英国中部大学质量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显示:视觉艺术类的毕业生在刚毕业后的职业道路相对比较艰难和曲折,他们不仅需要在创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理解、洞悉艺术世界的现实处境,以及学习在一个鱼龙混杂的艺术世界如何操练、经营艺术事业。显而易见,绝大多数艺术家的职业道路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对此,毕业于综合绘画专业的徐大卫深有体会:2005年徐大卫从中圄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毕业后,先后经历过当美术教师,办美术培训班,在知名艺术家工作室作助手等等丁作;直到2012年以后,他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才有了一些起色,每年参与一定数量的群展与个展,并有专业的艺术机构与之签约、合作。把T作室搬到上海的徐大卫对自己目前的丁作状态比较满意,也基本上不用再为自己的日常和维持创作的开销而担忧:但是,谈到他刚毕业的前几年,他坦言:“时常在谋生与艺术创作之间徘徊,异常焦虑、怀疑,甚至有可能中断创作的危机。”

我们的杂志、报刊、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常常不负责地渲染成功岂术家的故事,过滤了其中本有的复杂性和艰辛,将其“神话化”、简单化、浪漫化。艺术从业者也是需要熟请某类知识的人,需要与外界展开积极的交流、交往,展览合作,以此来获得外界对艺术家天赋和能力的认可,这不仅包括与人际交往、团队丁作、为人处事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也包括主动学习、自我评估和自我促进等等职场中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等等。

2.多种作结合的模式

成为成功的艺术家是进入纯艺术专业学生们的人生目标与梦想,但在他们“成功”之前,大多数人需要花费多年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建立自己的职业简历、艺术轨迹和艺术市场。那么,在作品还未受到市场接受、认可的时候,多种角色的丁作模式对于初涉艺术世界的毕业生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纯艺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T作与学习专业往往无关,或同时有二份一作,他们的收入主要不是依靠卖画.而是有相对固定丁作时间的兼职、零等;这部分收入不仅帮助他们度过最初毕业那些艰难日子,也大大缓解他们毕业后的压力和焦虑。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李颂赞刚开始就面临偿还助学贷款、付房租、日常生活费等等一系列的经济压力。起初他也希望谋求一份美术教师兼艺术创作传统“标准模式”的工作,在经历一些求职、考研“意外”等意外后,受他从事建筑设计的弟弟影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杭州一家品牌建筑设计公司_[作。从最初对这个专业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成为该公司的核心成员。在采访中,他谈道:“刚开始非常艰难,从一无所知到努力学习、努力在1二作中争取机会,大概四五年以后才慢慢熟悉这份丁.作,才有了自己参加完成的建筑项目,并促成的一些项目(成功投标)。”经过七八年的作,李颂赞现在已有了自力更生购置的房子.每年也有几十万的稳定年收入。对颂赞而言,设计和创作并非那么截然冲突,目前,有限的工作时间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并正准备着自己明年的艺术创作个展。

3.跨越学科、专业的

艺术圈流行着一种“winnertakesall”,即“赢者通吃”的法则,这是一个只有少数成功的艺术家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收入,而大部分艺术家收入却是平平的现实。同样油J画专业的毕业生谢玲慧曾依靠卖l画维持生活,尽管开始她就能够卖出一部分作品,但收入也相当不稳定。“为了找份相对稳定的丁作打发家人”。一年后她去了一家艺术国留学机构。不过,她很快适应了这个年轻化的团队;与国外接轨的课程、讲座、交流也让她觉得自己不断处在一种学术氛围中。“朝阳行业,除了教育本身之外还有艺术资源、社会项目,发展空间很大,对自身以后无论是否从事艺术创作,可接触的面很广。”她说。从普通教师到该机构杭州分区的总经理,谢玲慧经历了公司从最初发展到成熟的各个过程,目前,除了每年46万到65万的作收入外,她正着手拓展自己的艺术实验室、淘宝网店、创作等,这部分也渐渐成为她经济收入很重要的来源。从其他专业来看,大学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的T作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艺术生当然不必背负必须且只能从事纯艺术专业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大学阶段艺术学科的学习,不单单只是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学识、学养的提高以及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创造力、审美判断训练?这些能力使他们在从事除艺术以外的作时也成为另外一种非常独特、有潜力的优势。

众所周知,纯艺术专业就业尴尬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在欧美等国家的情况也是大致相仿。与纯艺术就业“难”形成同样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年纯艺术专业招生报名的火热程度却没有多大消退。虽不排除一部分人报考时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但仍可看出,在一个社会经济高速运转且充满各种矛盾、冲突、竞争、挑战.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社会,艺术创作及其相关的丁作实践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下作模式,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只是,和大多数作的劳动伦理一样,它也需要大量的智慧和勤劳的投入来使得作日趋完美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