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

时间:2018-09-27 编辑整理:周培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需求和都市农业发展的特殊形态,中国学者提出的都市农业兼具区域性和功能性: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功能提出要求。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区别于农村农业最有特色的部分,都市农业的新业态和创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休闲农业。从区域角度讲,都市农业紧邻城市,具有服务城市的先天优势;从功能角度讲,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是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需求。根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提出了围绕都市农业发展的六个关注。

关键词: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新兴态;都市现代农业

0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概念辨析

都市是产业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寸土寸金,传统农业是土地密集型产业,单位土地产值很低,主要分布于广袤的农村地区。都市农业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概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是一个概念不甚清晰的提法,学术界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对都市农业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其实,通过梳理都市农业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不难发现都市农业是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区域概念的都市农业,一是功能概念的都市农业。

(1)区域概念的都市农业与城市相伴相生。长期以来,区域概念的都市农业被人们所忽略,认为都市农业是到了近现代才出现的。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解析,都市农业即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那么有了都市或城市就有了都市农业,而城市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考古资料证明,世界最早的城市是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而农业的历史大概也在10000年左右。中国战国以前的城市人口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到十几万。《战国策·赵策》:“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汉朝都城长安的人口达四五十万,唐朝长安城估计鼎盛时期有100万,南宋临安城(杭州)共有城市人口约150万。西方城市的人口规模更要要小得多。一直到14、15世纪,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商业又不发达,城市土地的非农利用收益率并不比农业利用高,所以城市存在大量未被建筑和市政设施覆盖的可用于农业的土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古代城市仅仅是建筑密度高的农村。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其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中写道:“……事实上,城市和乡村从来不会像水和油一样截然分开,同时兼有分离和靠拢,分割和集合。更何况,直到18世纪,甚至大城市里也保留某些农村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中有牧人、乡村警察、农夫、葡萄种植者(在巴黎城内就有);城市在城墙内外拥有一批菜园和果园;有的城市,如法兰克福、沃尔姆斯、巴塞尔、慕尼黑,还有更远的地方拥有三年轮作的耕地。中世纪的乌尔姆、奥格斯堡或者纽伦堡响彻连枷声;街上任意养猪,街面变得泥泞,肮脏不堪,行人过街需要踩高跷或从一头到另一头搭木板。每当交易会前夕,法兰克福居民便勿忙在主要街道铺上麦秸或刨花。谁能相信,1746年威尼斯还有必要禁止‘在城内或寺院里’养猪?”布罗代尔还提到了小城市的情况,它们刚从乡村生活中脱颖而出,其农业化程度更高,甚至可以说是“农村城市”,这些城市中出产有葡萄、葡萄酒、小麦、油、肉一类的农产品。

研究中国历史的法国著名学者谢和耐指出,“大多数中国的城市里,城内的建筑物一般总是相当稀落,城墙所圈起的往往是许多荒地、果园、花园,甚至耕地。”中国古代城市里,园囿之外的耕地主要是用来种植谷物,园囿之内也有部分土地用于粮食生产。北魏时,左末城的居民在城中和长安沙门在寺内,所种的都是麦。而唐代文水县的百姓在城中所种的则是水田。宋代皇家御苑艮岳中种植有禾、麻、菽、麦、黍、豆、秔、秫等多种粮食作物;而玉宸殿等地所种的稻种中则有小香稻、占城稻等品种;玉津园中麦子的种植面积占据了全园的一半;后苑宝岐殿系由种麦而得名。从宋人留下的记录来看,洛阳城中有稻田的分布;黄州城(齐安)更是“引水种稻官街旁”。明代北京城“德胜门东,水田数百亩”。清代丰泽园则除了出产御稻米之外,还有小麦种植。圆明园中的多处景点是稻麦皆有,而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则顾名思义以种稻为主。

那么,为什么古代这些普遍存在的城内和城外的农业并不被认为是都市农业,主要是由于古代商业化程度低,这些农业与农村农业都是主要是自给性农业,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所以没有人感觉到需要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其与农村农业的区别,所有也没有都市农业的概念。但这些农业的的确确是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是和城市融合在一起的。现代的都市农业与其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区域概念的都市农业对于理解现代的都市农业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有到了近现代才有都市农业。

(2)功能概念的都市农业是工业化的产物。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都市农业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后,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人们希望在城市地区发展一些特殊类型的农业,以更好地满足城市需求。这类农业带有明显的功能性,是应对城市需求和城市问题的农业。多数学者认为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是最早的都市农业萌芽。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突出了对城市农业地带的严格保护,让“城市的周围始终保留一条乡村带”,使城市居民始终能够方便地享受“乡村所有的清新乐趣——田野、灌木林、林地”。霍华德通过对“城市-农村”磁体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都市农业发展报告》在第21页谈及都市农业的起源时认为:“都市农业在20世纪上半叶率先初现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第23页谈及都市农业的产生背景时作者说:“二战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蔓延,城市的政府及居民开始认识到无节制的城市扩张,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而要求对城市及附近的农业用地进行保护,并提出发展具有多样性功能的都市农业”。

(3)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兼具区域性和功能性。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需求和农业发展的特殊形态,中国学者提出的都市农业兼具区域性和功能性: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功能提出要求。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对都市农业的定义: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及环城市经济圈形成的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在城市地区的表现形式。顾吾浩:在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和市郊的农业区,依托都市的辐射和按照都市的需求,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是一种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农业。周德翼:在城市市区间隙地带或周边地区,利用城市中的生产要素,由市民经营,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需要的农业生产。张占耕: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党国印:都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其他提法,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在某一方面反映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或特点。李永强: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它是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化农业的综合概念。它集高效型生产农业、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于一体,对内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功能,对外则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于战平:处于都市市区或其周边地带,与都市的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互利互助、融为一体,并具有经济性、生态性、文化性等多种功能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彭朝晖:地处城市化地区及周边延伸地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城市的农业。黄映辉、史亚军:位于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包括从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经济过程,它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周培从空间、功能、结构和模式四个维度对都市现代农业进行了界定:都市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面对急剧增长的都市食物需求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通过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在都市及其延伸地带发展起来的,以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为主体,以维护城市生态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两翼的,需求导向、资本密集型农业宏观生产结构和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型微观种养模式,是实现四化同步的典型代表。

(4)休闲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中最具特色部分。大都市对农业的功能性需求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关于都市农业的功能,大多数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台湾学者提出,都市农业有“生产性功能、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即“三生功能”。大陆有些学者的提法是“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两者的意思是一致的。此外,还有“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的提法,以及“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生态功能”的提法。吴方卫等从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角度指出从都市经济发展和都市建设对农业的多元需求出发,都市农业必须向多功能“四生型”(生产保障、生态建设、休闲生活服务、生物技术载体)开拓。在都市农业的多元功能中,休闲农业是最具特色的,生产保供一直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生态功能在农区农业中也是重要的环节,但休闲农业依赖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式体验,这在农区农业中很难成为重点,但都市农业紧邻甚至和城市融合在一起,是最有利于也是最需要发展的一种形态和功能,所有很多时候人们把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最主要的形态,尽管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但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区别于农村农业最有特色的部分,从而在都市农业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说都市农业的新业态和创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休闲农业。

1中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价值

从区域角度讲,都市农业紧邻城市,具有服务城市的先天优势;从功能角度讲,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是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需求。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就提出了建设城郊型农业,旨在为城市提供新鲜农副产品。1994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将都市农业列为“九五”经济发展六大工程之首。上海市在九五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都市农业是上海农业发展的方向。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厦门等地的代表出席了会议。2006年9月14日中国农学会成立了都市农业分会。

2012年4月26—27日,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这是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专门面向大中城市召开的一次现场交流会。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会上强调,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城郊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2014年4月28日,农业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交流各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研究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任务,探索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韩长赋部长指出,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比较雄厚,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比较集中,市场需求空间比较大,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前列。

2016年4月27—28日,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时期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不断开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汪洋指出,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迫切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都市现代农业不仅在城市的经济份额中微不足道,在整个农业的比重也很小,但这并不影响都市现代农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与城市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产业;与农村地区农业相比,都市农业更接近现代先进要素。

(1)服务城市居民需求。都市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可以服务于都市的需求,包括生产供给保障、生态环境维护和生活品质提升。

第一,生产供给保障。生产供给保障又包括分担粮食安全责任、稳定“菜篮子”产品市场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粮食生产耗费劳动少,大城市郊区缺乏劳动力资源,有必要稳定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必须是连续生产连续消费,生产的时间空间结构能否与消费结构匹配,关系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市场波动具有传递性,并容易被放大,提高地产能力有助于稳定本地市场,进而稳定全国市场。高度分工和完全市场化造成城市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高度不对称,使食品质量面临极高的安全风险。如何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并激励经营者主动提升安全水平,是保供给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在稳定菜篮子产品市场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可以起到关键的调控和保障作用。

第二,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因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城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业具有潜在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都市农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最前沿,环境维护功能要远高于农区农业。都市农业积极的生态维护功能主要包括农作物的净化功能和碳汇功能,以及农业参与城市废弃物的循环。环境维护功能在很大程度无法依赖市场机制来实现,需要政策的规范、引导和支持。

第三,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远离自然环境,都市农业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生活的单调形成了城市居民对观光休闲农业的需求。开发都市农业的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关键在于如何超越传统的产品理念,充分挖掘农业生产过程能够愉悦精神、舒缓紧张的那些潜在因子。

(2)增加城郊农民收入。尽管都市农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已经非常低,城市不太可能依靠农业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城郊农民来自非农业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多,但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城郊农民利益的保障仍然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不仅农民适应和完全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由于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不可避免,城市就业的长期稳定性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非农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将会相对下降,从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市农业仍将在增加城郊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渠道包括:引导农民合作,稳定农业收入;扶持家庭农场,增加农业收入;引入社会资本,增加工资性收入。

(3)带动农区农业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因更容易获得资本和先进技术,从而技术的现代化程度高于农区农业,而且因地处城市化水平高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其生产经营组织的现代化程度也要高于农区农业,这些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都市农业都是走在全国农业的前列,从而对农区农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是都市农业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也符合农业现代化的扩散和演进规律。都市现代农业对农区农业的带动主要表现在:聚集先进要素,可以担当现代化农业示范;深耕城市市场,造就了产业化带动龙头;率先城乡一体,承担农村改革先行者。

2国际经验及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思考

蔡建明在总结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时,分析了典型国家的城市化背景和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并简要列举了代表性的政策(表1)

另外,国际上各类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都市农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农业研究咨询集团,所确立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宗旨,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主张的都市农业发展路径。表2列举了国际上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国际组织及其宗旨。

 

根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中国都市农业发展可以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推进。

(1)建立与城市规模扩大相适应的都市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都市农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稳定的农业资源环境,但城市化发展也必然要求城市规模扩大,为此可从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和农业环境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建立与城市规模扩大相适应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

(2)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都市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而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尽管目前农业领域的资源节约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已非常丰富,但成本高昂仍是制约这些技术应用的主要瓶颈,没有在技术应用的成本上有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得到实际的推进。

(3)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都市农业生境控制技术和信息追溯技术的广泛引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并突出的表现在都市农产品的供应体系中,对于都市庞大而复杂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如何有效保障质量安全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源头安全和过程透明是两大关键支柱。目前生境控制和信息追溯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能够在庞大而复杂的供应体系中得到普遍的推广。

(4)围绕核心能力提升,推进都市农业种源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的大力发展。种源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对农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但研发投入大,产权保护难度大,对于着眼于区域性保供给的都市农业来讲,往往不易引起重视。但拥有资本科技优势的都市农业应该担此重任。都市农业可结合都市优势产业花大力气投入种源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避免生产体系的寄生性。

(5)围绕产销体系优化,推进都市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系统集成。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产品的产销体系要比一般工业产品复杂得多,也是其运销成本占价格比要远高于工业产品的重要原因。产销体系的优化可以大幅降低运销成本,从而减低农产品价格,而这依赖电子商务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应用。事实上,电子商务和物流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如何和农业对接,需要针对不同农产品的供需特征进行系统集成。

(6)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兴态,拓展多功能。实现一产延伸、二产拉动、三产牵引,提升都市农业综合效益。发展都市型观光旅游、休闲康养、教育科普、农耕体验式等多功能农业。充分利用非传统耕地资源,开发植物工厂式立体栽培、屋顶阳台式楼宇农业。在不竞争耕地资源前提下,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维护城市生态基质。因地制宜发展城郊农业主题公园、田园农业综合体和具有实质性内涵的特色产业小镇。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