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的时空变迁分析

时间:2018-10-10 编辑整理:刘静,徐苏斌,赖世贤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为后续山东工业遗产研究提供整体上的认知需要,研究搜集到山东省从明代初期至民国末年工业(手工业)相关记录1731条,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Historical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探讨山东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变迁过程中的驱动机制和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机器工业的变迁是山东工业依托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结果。政策观念、市场和交通运输体系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山东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变,不同时期工业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工业分布的集聚性逐渐增强,城市工业品服务的门户职能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工业;演化机制;空间格局;GIS;山东

“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广义的“工业”概念包含了工业革命以前的工业,即手工生产为基础的工业和工业革命以后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业。山东有着悠久的手工业历史,近代工业也较为发达,山东经济工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目前有关山东工业发展历程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视角,按照时间或行业门类进行叙述,也有学者以资本类型或区域研究了山东的工业发展,鲜有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山东工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和时空演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并利用HistoricalGIS(His-torical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对历史资料进行空间统计,结合山东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各种变项及其关系,系统地揭示山东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演化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后续山东工业遗产认知、价值评估及遗产群分析的开展提供整体上的认知。

一、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研究方法

HistoricalGI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运用GIS技术研究历史地理的新领域,其运用空间化、可视化、量化分析进行历史研究的优势已经得到认可,目前成为人文社科最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之一。本文以山东工业为研究对象,包含了传统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研究时段为明初到民国末年。明清两代尚属农业社会,这一时期传统手工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性日益增强,手工业生产也进一步分工和专门化,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选取这一时期代表山东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在外资侵入、洋货冲击下,山东传统手工业开始变迁,使用机器的近代工业开始发展,20世纪30年代,山东工业达到了20世纪上半期的最高水平,选择这一时段基本代表了民国时期的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成果。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工业行业和工业贸易联系提取及相关要素的空间叠加分析,讨论不同时段工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分布规律。

2.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中系统查阅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山东省手工业、工业相关的史、志资料。工业分布和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嘉靖山东通志》《光绪山东通志》《民国山东通志》《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补充引用了《山东通史》《山东通史·明清卷》《山东通史·近代卷》《山东科学技术史》《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集》《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集》中今人辑录的相关史料及山东省一些市、县地方志等资料。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沿海典型省份城市体系演化过程分析:以山东为例》,公路数据来源于《山东公路史》,铁路数据来源于《中国交通史》《山东省地理》及《新世纪中国交通地图册》。

考虑到各史、志资料中多以全县为对象详略不同地记载了主要的工业物产或贸易信息,通过工业物产信息可以整理出工业的行业分布,研究中以县为统计单位,选取工业行业分布和贸易联系两个指标描述工业的发展和分布状况。明清时期以定性数据采集为主,如:清代“清平县,农村副业,唯纺棉织布最为普遍……所织之布运销于兖、沂、泰安一带,蔚然为出口大宗”,从中提取出明清时期的清平县手工业有棉纺织业分布,其与兖、沂、泰安一带发生手工业贸易联系。民国时期的数据采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行业分布数据采用定性方式采集,且以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为标准,如:1932年前后山东新式机制面粉厂“唯六处,共有粉厂十三家,股份有限公司组织者九家……”,从中整理出这一时期机器面粉行业分布的主要市、县有济南、青岛、烟台、泰安、济宁、长山;这一时期的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来源于《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记载的当时山东省各县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见表1。采集过程中选择出工业品,并依据进出口货物的总值进行,其中对于部分商品总值缺失的县,依据其临近县且单位相同的同种商品进行换算;对于来源或销路不唯一的县,将总值平均分配给所涉及的数个来源地或销路。两个县之间的工业贸易联系总值为

 

 

二、 结果分析

1.山东明清传统手工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和空间格局

(1) 明清时期传统手工业的成熟。明代开始,国家政策推动了以棉花为代表性的经济作物在山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从而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明初政府开始“劝课农桑,鼓励生产”,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征四两,栽桑以四年起课”,明中期以后赋税征收改折银两,同时国家继续维持着对棉织品的巨额消费,上述举措刺激了农村丝纺织业和棉纺织业的普及和发展。匠籍制度的改革也是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明初废除了元代对工匠的人身奴役制度,工匠改为轮班匠和住坐匠,有了较多的人身自由。轮班匠每三年或两年为国家服役三个月,其余时间可自由支配;住坐匠每月向政府交纳班银,即可支配自己的时间。清代明令废除了匠籍制度,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度束缚下解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清时期引进了花生、烟草等新的经济作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种植倾向,商品化程度提高,如济南府齐东等地“一切公赋,终岁经费,多取、办于布、棉”。手工业内部商品性生产增强,行业分工、地区专业化生产不断加强。如:嘉靖时期,武定府地区农户所织棉布多“抱而贸于市”。乾隆以后,长山县则“俗多务织作,善绩山茧,茧非本邑出,而业者之多,男妇皆能为之”。从乾隆时期开始,一些发达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纺织、采煤、烟草等行业开始出现了雇佣劳动制和手工工场。

清乾隆以降,人口迅速增长,传统种植业无法承载聚集在土地上的人口,这也迫使小农发展家庭手工业以维持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促成了清代中叶山东家庭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在国家制度政策、商品性经济和人口压力的刺激下,山东棉织业、丝织业、矿冶业、陶瓷业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基本成熟。

(2) 明清传统手工业和工业贸易空间分布格局。明清时期的山东传统手工业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此外还有榨油业、冶铁业、陶冶业、制盐业、采矿业、烟草业等,手工业在各州、县均有所发展,分布相对分散,其中临清、章丘、淄川、博山、益都、临朐、潍县、莱阳、泰安、莱芜、新泰、诸城等州、县手工业较为发达。通过叠加这一时期手工业分布(未区分手工业行业的类型)、手工业贸易连线、人口分布和道路等信息,得出本时段山东省内手工业贸易联系较弱,贸易联系相对密切的区域是位于交通要道和作为政治中心且人口较多的府、州、县,如:运河沿岸的临清、济宁,鲁中道路线上历城、周村、潍县、鲁中的泰安,鲁南的沂州,鲁东的胶州等,这些城市手工业贸易相对繁盛,有些出现了手工业性质的街道,如济宁城内的船厂街、打铜巷、烧酒胡同等。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手工业分布较为分散,是作为家庭副业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手工业品主要服务于城市及附近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之需,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较少,城市提供的手工业品服务多属于城市中心地职能范畴。

2.山东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和空间格局

(1) 近代西方工业文化的植入和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山东被迫开始门户开放。1858年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登州为通商口岸,后因其“滩薄水浅”改为烟台。1898年德国强租胶澳,辟青岛为自由港。同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定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开埠。1904年济南、周村、潍县在袁世凯、周馥的奏请下成为自开商埠,1914年龙口亦为袁世凯政府辟为自开商埠,实行对外开放。口岸通商和贸易是山东近代工业发展最初和重要的驱动力,西方工业文化正是经由这些“门户”进入的山东境内,在山东近代工业化历程中,山东近代各主要机器行业最初的工厂基本都创办在开埠口岸,如:青岛、烟台和济南等。口岸开放后外国廉价工业品的进口开始冲击和破坏山东传统手工业,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耕织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创造了内陆市场;同时,农民小手工业者的破产,也开始为近代工业创造劳动力市场。据1931年山东省县城附近一农村人口移动调查显示,农民全家离村的目的地选择中,有42.5%选择去城里,其中22.3%选择去城里劳动,其余则去城里生活或居住。这些口岸在经济上起到了的启示效应,逐渐加深了国人对发展实业的认知,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外国对山东工业品的倾销和农、矿产品的掠夺,加强了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对市场的依赖。到20世纪30年代,山东的工业生产不仅服务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同时还直接服务于英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印度、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市场的变化影响着山东工业行业门类的产生和发展,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山东的面粉、火柴业正是由于外来输入减少,各交战国进口增多应运而生。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配套的金融、自来水、电力、邮政、电报等公共事业,铁路、港口、码头、轮船修理业和仓储也进一步发展起来。

运输条件的改善刺激了沿线产业范式的转型,对沿线的工矿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20世纪初,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先后沿东西、南北贯穿山东,此后公路建设也开始起步。传统以水运、海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转变为以铁路、港口为主导并与传统道路网络相结合的近代山东交通运输体系,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能力增强,铁路沿线开始吸引较多的工业企业布局,新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山东区域工业原料、货物的远距离运输乃至产品销售的国际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峄县中兴煤矿在1914年枣台铁路和薛枣铁路联轨后,“往日尽数日或十数日之力,始可一达者,今日数小时可至”,拥有了北起济南、南至浦口的广阔市场。

制度观念的变化也是促进山东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甲午战争后我国传统“抑商”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末清政府允许私人设厂制造,清政府时期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都先后设立了工商管理机构,并颁布了一些提倡、奖励、保护工商业的法规,这些“新政策”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证。山东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措施。1901年山东设立商务局,并拟定《试办商务局暂时章程》,鼓励创设公司,振兴工艺、兴办商务学堂及成立商会。1908年设立全省最高实业管理机构———劝业道,掌管全省农、工、商、矿等,是全国最先设立此机构的省份之一,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创办商会和同业公会。除上述机构外,近代山东省创办了各种工艺传习所、实业学堂、工业试验所、平民工厂等,推广和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下,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山东敌后政权也都提出了“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工业发展政策,为打破经济封锁和持久抗战作出了贡献。

尽管山东近代工业诞生以来,时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外患不断,内争不停,省内工业受其影响,呈现勃兴、发展、停止甚至衰落。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在开埠、市场、交通、制度观念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新工业组织模式、生产模式及资本主义关系的雇工生产渐次流行,先进的机器生产淘汰家庭副业、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生产成为山东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1915年的全国25省调查中,山东在动力使用上排第二,仅次于江苏,属于机器工业发达地区。青岛、济南一度是全国纺织、榨油、火柴、面粉等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2) 民国机器工业和工业贸易空间分布格局。民国时期山东省的机器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含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采矿业及机械工业的工业体系。其中,纺织业以棉纺织业和丝纺织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以面粉业、榨油为主,化工业以烛皂、印染、陶瓷玻璃为主,采矿业以煤炭为主。与明清时段相比,本时段内各城市人口都有所增长,城市人口规模次序发生变化,人口最多的城市由明清时期分布在运河沿岸的临清、济宁等城市转换为胶济铁路沿线济南、潍县和新的港口城市青岛与烟台,路网更为密集,从明清时期的海运、运河、官路和驿道体系逐渐演变为以港口、铁路和公路为主的运输体系。通过叠加这一时期机器工业分布(没有区分机器工业行业类型)、发生工业品贸易的两个县城之间的连线、人口分布及道路等信息,得出这一时期机器工业分布的集聚特征显著,工业集聚的区域基本与人口规模等级高的城市相重叠且为铁路或港口等交通枢纽城市,主要分布在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潍县、长山、博山、青岛,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以及港口城市烟台。这一时期济南、青岛已从之前的城乡关系成长为全国性的工业中心城市,“我国北方工业发达,除天津外,首推山东省内之济南和青岛两埠”。山东省内工业贸易联系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市,除此之外,烟台、潍县、博山、淄川、周村、泰安、临清的工业贸易联系较为紧密。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工业集中的区域亦是工业贸易联系紧密的区域,这些城市多是开埠口岸且位于铁路线沿线,具有较高的交通可达性,这些城市人口多、规模大,市内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相对发达,易于获得工业品生产和集散所需的原料、劳动力、资本、技术、动力、信息等资源。较明清时期,城市对于工业品的分销和集散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开始超出自身的腹地范围,城市门户职能进一步提升。

三、 结语

本文结合空间统计技术,勾勒了明清到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的演化过程,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了印证和补充。可以看出,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机器工业变迁是山东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山东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传统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政策观念的变化是推动山东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对山东工业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交通运输体系的变迁对近代工业的牵引作用明显,刺激和促进了沿线工业产业范式的转型。

不同时期工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反映了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品在各州、县均有所发展,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相对较少,表现为城市中心地职能。近代机器工业的分布明显集聚,开埠口岸和自开商埠成为机器工业集聚热点和区域工业贸易联系中心,铁路线的牵引作用明显,吸引较多工业企业沿铁路线布局,城市的工业品服务范围和规模扩大,工业发达城市的门户职能进一步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山东近代的工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以轻工业为主,外国资本在生产技术、行业资本、市场份额等方面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依据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讨论了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机器工业的变迁,近代工业部分的讨论中没有过多讨论机器工业冲击下的传统手工业不同行业的具体变化,这一时期家庭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工场仍有着巨大的数量。工业贸易联系中所涉及到的工业产品并没有考虑是本地生产还是中转集散,仅从贸易总额上关注了各地之间的工业贸易联系。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