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18-10-17 编辑整理:贾爱顺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面临着很多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管理体系、定位不正确、乡村旅游品牌度不高、生态示范作用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本文对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所展开的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进行分析,得知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应该树立起健康发展理念,要结合我国实际状况,重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就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利用旅游业手段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进而将农业产业建设成具有生态效应并兼备观光娱乐性质的现代化旅游类型之一。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目前实施农业生态旅游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也是主要难点之一。要想促进生态旅游和农业发展的融合,我们要解决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生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建设适应我国发展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体系。

一、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

(一)美国

目前来说,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最好的应该属于美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在1872年所建立的世界上首个国家级农业生态公园即黄石公园,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生态公园。黄石公园主要采用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其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以及公园负责人,但是其经营主要是由服务企业负责,因此其具有独立的经营权。此外,美国政府对黄石公园进行严格的监督,并针对环境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进而保证黄石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价值。美国在将农业生态旅游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并由农业部、土地管理部和动植物管理局等同时保护和管理生态旅游,进而保证农业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德国

德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因此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91年6月,针对生态农业,欧共体共同制定了相关条令,之后,德国又专门制定了针对农业、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到2011年,德国从事农业生态经营的企业已经达到14702家,因此为了促进德国生态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各国政府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加入到德国生态农业协会,进而实现了对所有生态农业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此外,在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德国还非常重视保护当地文化和历史遗迹,因此在德国,已经建立了很多乡镇型的民间博物馆和历史建筑,进一步为德国农业生态旅游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具有十分风度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政府也制定并颁布了许多政策法规,进而促进了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并形成“三个一片”发展模式,即“一片农场”、“一片会展中心”和“一片表演”。其中最为吸引游客的就是羊、牛等农牧旅游[1]。在1994年,澳大利亚国家将农业生态旅游放到国家战略发展中,并加大了农业生态旅游理论分析、产品推广等投入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到现阶段,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占到整个国民收入的35%以上。澳大利亚不断发展生态旅游,同时还通过政策扶持和法律规定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将旅游旺季和农业生产的时间点错开,并在旅游淡季时其提高宣传力度,在旅游旺季实施限制性消费,进而保证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平稳发展,进而实现了生态、经济、农业生产的协调式发展。

(四)日本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在1962年首次在岩水县实施农业观光试点项目。在1992年,针对生态旅游,日本旅游局颁布了相应的指导方针,进而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的管理模式。在日本,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包括:观光型、设施型、特色型等3种农业生态旅游模式。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就是建设相应的稻谷、果林、蔬菜等产业园区,形成农业观光园区,吸引游客参观,并亲自体验相应的生产劳动;设施型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就是利用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农艺艺术等,来展示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历程,且针对绿色食品,日本政府在1988年7月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明月规定:绿色食品研究化肥、农业等;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建设成以大型企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产业区,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日本政府还建立了环境保全性认证机制,主要有:农产品认证、生态农户认证等机制,进而保证日本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

我国目前正逐步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并制定了需要政策和制度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且很多乡镇也开始建设自己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并试图将观光和生态在农业中相融合,进而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繁荣,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农业生态旅游应该要有多样化且丰富的资源为支撑,并充分利用这些农业资源,做好农业园区的布局,开发更多的农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却呈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生态旅游没有指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其发展持续混乱,因此其经济效益较差。

(二)形象定位不准确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形式包括: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体验游等。因此,不管是那种形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其前提条件就是具有自身鲜明的旅游特色,这次是吸引更多游客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地方观光型农业特色不鲜明,体验式农业基地较少,且呈现雷同现象,因此无法吸引到更多项目,进而也不能建立自身的品牌,知名度较差,不能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式发展。

(三)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就是将农业产业和旅游相融合,并对农业生产进行整体规划和不均,进而增加农业生态价值,使其具有游览观光价值,并以整体式、协调式、循环式和再生式原则,充分发掘生态文化这一内涵。然而,在实际发展中,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进而不能按照农业生产规律,且缺少相应的人文内涵,所建立的观光景点也比较单一,不具有文化内涵,趣味性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农业生态资源,进而获得的价值较少。

三、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借鉴

(一)确定健康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在对发达国家目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后,得知要想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持续性发展,首先就是合理的利用当地自然景色,并尽量保留着当地的自然面貌和生态气息,建立自身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并尽可能实施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效益主要就是在保证当地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条件下,要增加当地生态旅游收入,实现当地经济的增长。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长期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将两者有机统一,短期经济效益就要制定合理的门票,维护需要项目的运营;但是产期来说,要加大生态旅游区投资建设,增强维护成本,保证生态旅游项目能够长期、持续盈利。生态效益主要就是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二)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其重点就是“生态”,但是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实施的。从德国发展经验来说,要想保证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重要的就是让当地居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且发挥当地居民的对生态的保护效率,这是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还可以借鉴日本具有最美乡村称号的“合掌村”发展经验来说,也正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并积极的加入到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中,才能够使当地的环境和自然风貌得到很好的保存。因此,必须要提高原著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1)提高宣传力度,是居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主动性;(2)制定环境保护制度,并建立责权分明的保护体系和奖惩制度,真正落实各种责任制度,加大惩罚力度。

(三)加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

农业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为载体。一般情况下,具有高质的生态资源都是在长期的沉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现今局面并不容易,且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能够很好的保存,也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在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必须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产业和自然生态相融合,相互促进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法规。目前来说,我国就保护生态资源方面来说,主要是针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且忽略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其保护力度和效果较差。因此,国家要将自然生态资源纳入到法律的保护范围内,加大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再者,要在不同生态旅游地区组织和成立相应的生态资源保护协会,并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的参与到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最后,要发挥当地居民的主动性,是所有居民积极的参加到生态资源保护中。

(四)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必须要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中,当地文化也是区分本地农业生态旅游去其他农业生态旅游重要标志,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当地文化的研究,进而将农业生态旅游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形成自身品牌旅游特色。首先,要充分发掘当地文化,并通过现代艺术手段进行包装和宣传,提高当地文化的感染力,其次,要将当地文化向着产业化转变,要创新更多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农业产品,进而不但加大了当地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还增加了当地经济效益。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