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任视域下优化政治生态探析

时间:2018-10-18 编辑整理:尤西虎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赋予了从政治信任角度探讨优化政治生态的可能性和价值。在政治信任视域下,当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包括腐败威胁政治生态的合法性基础、风险社会挑战政治生态的治理绩效产出、批判性公民考验政治生态对公众期待的回应和社会思潮多元遮蔽人民对政治生态的总体认同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加强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认同度等方面优化政治生态。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治生态;从严治党;执政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所谓政治生态,是指在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党风、政风的总体状态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总体环境。当前学界有关优化政治生态的研究路径主要有全面从严治党、国家治理、民主政治建设、系统论、生态政治学等,还不够丰富。本文尝试以政治信任为切入点,探讨优化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政治生态优化提供更广泛、更深厚的社会信任基础。

一、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内在关系

政治信任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是现代社会广受关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对政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学界已有共识,政治信任至少有以下意蕴:一是政治信任是社会主体对政治系统的评价和情感取向,同政治合法性、社会资本、政府治理绩效等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二是作为公众与政治系统的一种互动形态,政治信任对于公众的合作行为、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影响;三是政治信任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对于整个政治系统的维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发现,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有如下内在联系。

1.政治信任是政治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因。一个国家的政治信任状况.关系到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整个社会秩序、效率的整合,甚至可以说,政治信任对于一个政体的稳定来说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为实现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治理绩效,维持和提升政治信任水平,国家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对话和参与机制,推出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政策,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注重政府形象,约束官员行为,回应社会需求,以赢得社会主体的信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政治信任对政党、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规范、政府政策和策略施加影响,即对政治生态施加影响,成为政治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因。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政治生态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优化,以满足政治信任的需求。政治系统必须以获得更多的政治信任为目标,遵循特定的价值、规则,以能够获得公众信任的方式运作,不断推动政治生态的优化。

2.政治生态影响政治信任的产生和变化。政治信任在推动政治生态发展的同时,也被政治生态深刻地影响着。这种影响包括:一是政治生态孕育了政治信任动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置于特定政治生态中的人,通过对政治生态的参与、认知和预期,确定信任动机生成与否。二是政治生态强化了政治信任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心理,政治信任意味着公众对政治系统的信任、支持与托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信任心理需要外部政治生态的持续强化才能进一步发展。三是政治生态保障了政治信任过程的实现。政治信任是公众与政治系统之间的一种互动,需要在良好的社会资本、鼓励信任的政治体制和参与机制中完成。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信任的过程无法实现。四是政治生态推动了政治信任的稳固发展。政治信任是不断变化和调整的,且“信任政府要比信任他人短暂”.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推动政治信任的稳固发展,形成政治信任稳定性。

3.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具有内在辩证统一性。在静态的从属关系土,作为反映政治生态状况的指标之一,政治信任包含于政治生态范畴内;从动态的发展角度考察,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们信任政府,即对政府有所期待,期望更好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产品,政治体系运行有序,政府官员具备优秀的品德、能力等,其价值指向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营造山清水秀的从政环境,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从根本上指出了我们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生态的价值指向。这是党赢得民心、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根本。从这个角度讲,优化政治生态与政治信任的增加是同一过程,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二、从政治信任角度分析优化政治生态的价值

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使得从政治信任角度优化政治生态成为可能,拓展了优化政治生态的研究视野,揭示了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互动关系.突出了人民在优化政治生态中的主体性,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1.揭示了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互动关系。从政治信任角度分析优化政治生态,揭示了二者的互动关系,触及了优化政治生态的深层次因素。一是揭示了政治信任对政治生态优化的推动作用。民主国家政体为了寻求民众的支持和政权的稳定,必然力求获得社会的广泛信任.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政治系统诸要素的改进,更有效地回应社会公众的诉求,间接地优化了政治生态。二是揭示了政治生态优化对政治信任提升的重要价值。政治信任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政治心理状态和过程。随着政治生态的优化,人们对于政治生态的认同开始增加,政治生态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信任产生和增加的过程。三是揭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的良性互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本质特征。在党的领导下,政治信任与政治生态良性互动发展,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突出了人民在优化政治生态中的主体性。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政治信任视角下的政治生态优化,在肯定政党、政府主动自觉行为的同时,突出了公众在政治生态优化中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生态优化应始终关注公众个体的需求。这是解决政治生态为谁优化的问题。政治生态从根本上说是政治、社会环境的总体状态,优化政治生态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创造更有利的实现条件。在人民群众与政治系统的互动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主动优化政治生态。二是在政治生态优化过程中应重视个体参与。公民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有效政治参与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促进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和具体过程,有利于形成公民社会与政治系统的良性互动状态,增进政策过程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完善和落实监督制度,制约公共权力,推进政治生态优化?三是政治生态优化应有效回应公民个体关切。如对于舆论关注和人民反映强烈的各类腐败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诸问题,应及时审视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政治生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制定或调整政策措施予以回应,促使政治生态被动优化。

3.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从价值取向、人文情感和精神引导等方面对政治系统发挥作用,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李良栋认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导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体系。…从政治信任视角考察政治生态优化,其基本要求是政治系统内部权力运行有序,制度保障有力,政治行为规范,关注人民需求,注重社会参与,回应人民关切,实现政治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根本要求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以获取民众信任为导向,将信任融入政治生态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政治信任视角优化政治生态,有利于政治系统中法治要素的彰显、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实现和全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党内消极落后政治文化的抵制、现代理性公民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政治信任视域下优化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

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审视政治生态的优化问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围绕人民对于美好政治生态的需要,揭示影响人民对于良好政治生态预期和评价的制约因素。

1.腐败问题威胁政治生态的合法性基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和惩治力度,并逐步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取得了反腐败工作的阶段性胜利。然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X-作。腐败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公共权力的异化所致,而从其产生的现实性来说,则与其所处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够规范权力运行、实现法治保障、推进廉政建设和形成反腐高压,在这种环境中,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之,则政治空气污浊、法治不彰、腐败横行、民不聊生。腐败问题从表象上看是破坏了民主法制.污染了政治环境,恶化了干群关系,实际上却从深层次上割断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侵蚀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动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2..风险社会的来临挑战政治生态的治理绩效产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这是对我国发展阶段、发展大势的重要判断。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社会深刻转型带来的发展矛盾集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使我们逐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也累积了经济结构矛盾凸显、社会极化现象突出、社会矛盾愈加显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发展风险。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全球化带来了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这些现象的共享性、共生性。有专家对全球化表示担忧,指出现代社会的可控制性、确定性、安全性极其微弱,认为各类“人造的风险”导致了空前的风险强度和复杂的风险环境。三是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已使中国完成了大国崛起的准备期,进入大国崛起的摩擦期,更面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一超多强、周边地区安全冲突不断、非传统安全急剧增加的挑战。这三种风险都是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背景环境,都对政治生态能否实现理想的治理绩效提出了挑战。

3.批判性公民的出现考验政治生态对公众期待的回应。“批判性公民”的概念最初由皮帕·诺瑞斯于20世纪末提出。一般来说,批判性公民是指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民众对政党政治等代议民主机制的运作结果持怀疑态度,但同时又对民主理念、价值与原则存有高度的欲求、情感支持和信任。2。他们被认为普遍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以及政治参与、表达的意愿,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高,并会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衡量政治系统,甚至挑战政府权威。批判性公民对于政治系统的影响,在我国也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虽然林岗等对批判性公民理论能否直接应用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表示谨慎,但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思想领域变迁巨大,人民当家做主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参与、监督、权利等意识大大提升,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苛,弱化了政府的传统威权,考验着政治信任的重构和政治生态的优化。

4.社会思潮多元遮蔽人民对政治生态的总体认同: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诸要素运转的总体状况,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系统运转中的表征,其状况如何影响着人们对于包括政治环境、政治生活、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在内的整个政治系统的认识、判断和情感取向,可以说,政治生态是一国政治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度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潮也日趋多元化。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折中马克思主义、新儒学等思潮,这些错误思潮善于伪装,与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观点、价值立场上形成根本对立,严重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全民认可度,也销蚀了人们对于政治生态的认同度。优化政治生态就要使政治生态形成对社会的正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价值媒介和表达载体,在多元社会思潮条件下获得更多认同。

四、政治信任视域下优化政治生态的对策

针对政治信任视域下优化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在社会建设中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创新。

1.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了根本保障。一是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此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严肃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营造有利于政治生态优化的氛围。二是制定、完善和落实有利于优化政治生态的制度措施。制定、完善选人用人、领导决策、政治参与、民主监督等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政治生态优化提供制度保障,从制度层面确保政治生态优化的有效落实。三是培育和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党内政治文化是关涉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党品格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对政治生态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召、导向作用。因此,必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和弘扬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四是继续以“零容忍”强化对腐败问题的高压态势。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新巡视工作方法,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五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常怀忧患意识,注重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建设,纯洁用人之风,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奠定政治生态优化的坚实基础。

2.将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加强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t临的挑战概括为“两个复杂”“三个不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这些挑战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增强党的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八大本领,有效化解发展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外部摩擦和挑战,树立质量建党、质量强党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在党的建设中注重质量,以党的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在引领政治建设质量、经济建设质量、文化建设质量、社会建设质量、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提升中实现人民福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3.将加强有利于公民参与的社会建设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力量居于主导地位,引导经济发展和培育社会进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社会发展外生秩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权力具有较强的权威,形成了对社会力量的整体性覆盖,社会力量组织化程度低,公民参与意识较弱,社会监督乏力,社会力量对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式公民群体不断壮大,并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发展进步和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的力量和诉求,使各社会主体不仅成为社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而且成为对政治过程、政治行为进行广泛监督的主体力量。一是创设重视和鼓励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要认识到公民政治参与对提升政治信任水平、制约公共权力、规范公共行为和科学政策供给的重要性,要转变传统观念,对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抱以鼓励的态度。二是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和载体。要不断拓展公民参与的空间,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充分关注新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和信息时代下网络问政的普及,注重无序政治参与的应对。三是拓宽政治参与的途径。如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促进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非政府组织在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方面能够深入群众,对于促进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价值。

4.将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创新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条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认同度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创新的重点。首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吸引力,提升意识形态的全民认同度和凝聚力。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对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指导力;另一方面,要在政治系统内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升意识形态的全民认同度和影响力。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提升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引领性。“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再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l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必须创新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