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探析

时间:2018-11-06 编辑整理:徐智本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当下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现状和格局,需要用两个“体系”、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三个维度作出全面的认识和考量,以此作为探讨当下高等书法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的认识基础。在学科定位与学术研究方法上,需要在对学科做出精准定位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视野,跨出学科边界,走向交叉研究。在发展竞争策略上,各个书法专业院校要立足自身学术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脉去构建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的书法学科体系,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做到规模和内涵同步协调,形成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特色化发展和错位竞争局面。在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上,从老牌书法专业高校的办学经验来看,应该先制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并严格遵守这个教学“宪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学术传统;课程教学的具体开展,导师工作室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书法;高等书法;书法教育;书法学科;书法学;内涵式发展

中国书法的当代发展,离不开强大而成熟的高等书法教育及其师资力量,其意义不逊于国家政策、书法家协会、展览、市场等因素。目前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悖论是:一方面书法学学科专业增设急剧增多,招生点纷纷上马,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大批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难以找到相应工作岗位,被迫纷纷转行其他行业,高等书法教育与社会需求无法对接匹配;一方面近些年新增设书法学科的高校急需引进硕博毕业生以完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师资引进条件限制和毕业生就业选择,书法专业硕博士毕业生难以顺利充实到这些高校当中去。在办学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的同时,培养质量、就业率、社会认可度等没有得到相应保障和提高。与此同时,高等书法教育在学科定位、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发展策略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高等书法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这说明当下中国书法生态结构需要优化,高校的作用决定着当下书法的品质,高等书法教育肩负使命担当,应该同步甚至率先实现自我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对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新的战略部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式发展而言的,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综合型发展。高等书法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无疑也必须站在新时代新历史起点,将内涵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和目标任务。

一、两个“体系”、两个“层次”与两种“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肇始于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该专业独立成系,1982年国家开始设置硕士点,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都成为首批美术学硕士点高校,书法专业研究生也在招生之列。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开始招收本科、大专的书法专业。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以教育学书法教育方向成功申请了国内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点,开启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新起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书法专业教育有了广泛全面发展,书法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涉及艺术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2011年,艺术学升为门类,书法学成为一级学科美术学之下的特设二级学科,正式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为书法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由此,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成熟,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目前,全国招生和培养书法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有一百余所,2016年、2017年又分别新增设置书法学本科院校15所、16所。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当下逐渐走向完善成熟的学科体系、培养体系,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历程。

首先,当下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是“艺术书法”体系,二是“文化书法”体系。“艺术书法”体系侧重将书法定位为“艺术”,将书法视为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注重技法训练和实践创作。这个体系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综合性艺术类高校和专门的美术学院为代表。得益于艺术高校整体的浓厚艺术创作氛围、深厚的实践传统,教师和学生在实践创作上非常重视,用力最深,成绩也高,与其他综合院校的书法专业学生相比,创作水平明显占据优势。“文化书法”体系侧重将书法定位为“文化”,书法是一种传统优秀文化,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化培养。这个体系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类、综合性高校为代表,始终把文化素养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教学部分。中国美院书法系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则秉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招生规则、教学大纲、实际教学、学业评价、参展获奖等因素对于二者的分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实,两个体系的高等书法教育之间既无绝对的界限,也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各有优长,很难说孰优孰劣,需要互相补充借鉴。是将书法学科放在专业美术院校、艺术类综合性院校好还是放在综合性院校好,还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检验。

其次,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高校,学生培养本科阶段肯定以实践为主,而到了硕士尤其是博士阶段肯定就要以研究为主。书法学科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之处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没有书法创作实践的感性体验,就无法理性地对书法本体进行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的作用在书法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本科层次,学生关注的是自我,自己的书法创作只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创作出好的作品符合毕业要求,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理论关注不深,最多就是创作经验体会而已;而研究生层次就不仅是创作出好作品的问题了,还要关注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的通用性,同时要有比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理论水平,能够用大家通用的理论语言解释作品美在何处、表达自己的各种意愿,要考虑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关注和接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人文学科对话。

“如果把大学本科教学定位为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的硕士、博士的教学与培养,应该不再只是着眼于专业综合能力与一般的学科基础知识,而是要立足于更高的、更专精的研究与深入能力。具体来说,高等书法教育两个层次的基本定位和要求是,本科阶段强调书法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架构方式,并对书法实践有充分的体验;硕士研究生阶段注重以学科意识、课题意识、专攻意识为主导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博士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并具有原创性,对思维精深度、学科高度、学术范式确立最高的学术水平线。

再次,需要与两个“体系”、两个“层次”做以对比的是两种学位与培养“模式”,即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类硕士研究生学位与培养模式。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自2005年我国开始试点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开创艺术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自2016年起,此前的在职艺术硕士被非全日制艺术硕士所取代(由“在职”而“非全日制”,由“单证”而“双证”),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得以基本完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筹协调发展;由此,研究生教育实现从以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这个转变从二者招生规模的变化就能反映出来,书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远远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8年中国美院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9人、5人,首师大为60人、18人,北师大为12人、2人。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不仅为综合性艺术类高校和专门的美术学院所采用实行,而且也为师范类、综合性高校所采用实行。书法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者在招生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区别明显,前者重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后者重在培养学术研究能力。这种分类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接社会人才需求的改革措施。

用两个“体系”、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三个维度来考量当下我国高等书法教育格局,能够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学科定位与交叉研究

我们看到,书法学自2011年成为特设二级学科以来,新增设置的书法本科专业都以书法学申报、设置和招生,那些以书法方向(三级学科)招生的院校,自教育部新的学科目录出台以后,都以书法学作为每年度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基本逐步实现学科规范化。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层面,还没有全部以书法学二级学科的名义进行招生和培养,主要在艺术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美术学之下按照书法专业进行招生和培养,不少高校的高等书法专业的招生培养在艺术学理论、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教育学、考古学等一级学科之下进行,涉及艺术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这种看似不合常规的做法和现状为一些学者所担忧,认为这是学科归属不规范的表现,因此产生学科焦虑;认为书法学既然已经成为特设二级学科,那就应该顺应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按照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要求和学位制度制度要求,将书法专业收编到美术学框架里,而不应该继续存于艺术学理论、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教育学、考古学等一级学科框架内;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应该获得艺术学学位,而不是文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位。国内已有几所高校成立了“书法学院”,更有学者呼吁书法学应该升级,成为与美术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以此提高学科地位,增加学科话语权。

首先,从书法学的学科层级方面看,书法学成为特设二级学科尚属不易,更何谈在短时间内升级为一级学科。按照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管理办法规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每5年编制一次,授予学士学位和培养本科生的二级学科目录每10年编制一次。二级学科若想编入学科目录,需要教育部对现有的这个二级学科的招生、学位授予和毕业生就业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该二级学科还必须已经具有一定数量学位授予单位设置,被社会广泛认同,且有较大培养规模。作为特设二级学科的书法学,要想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由“特设”转为“正常”,第二步是升级为一级学科,恐怕这个理想不只是一两个五年、十年时间就能实现的,未来书法学特设二级学科的地位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况且,书法学科与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等一级学科相比,在体量和影响力方面尚不能平起平坐,更难以与关系国计民生的理、工、农、法、医等学科专业相提并论。但也不必持悲观态度,只要高等书法教育与书法学科在毕业生就业、培养质量、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大力提升,待到学科建设完备、羽翼丰满之时,书法学升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其次,对于书法学科在本科与研究生层面不同学科归属的状况,我们也不必有这种学科焦虑,因为这恰恰为书法学科的发展带来机遇,在坚持书法学科品质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其他优势学科,这看似有所退却,却为书法学科自身发展争取了更大发展空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熟,学术积淀丰厚,书法学科完全可以借鉴它们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进行交叉性研究。相比于综合性艺术院校和专门的美术院校,那些开设在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的书法学科专业,这种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更为明显,可以跨出艺术学大门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进行对话和交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以二级学科美学、哲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史等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学科,积淀丰厚,实力较强,可以作为书法专业的依托平台。比如东南大学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依托“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强大师资和学术资源,诸如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社会学、艺术伦理学、艺术传播学、艺术文献学、比较艺术学、宗教艺术学、艺术传播学等对书法艺术进行宏观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所以,不管是书法学的学科层级现状,还是书法学的学科科归属,都有其当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其执着于学科焦虑,不如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上。

书法学术研究与创新,方法视野更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视野,跨出学科边界,走向交叉研究。打破学科传统观念及其研究领域的束缚,通过学科交叉发现新角度新视阈,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局限于自身学科隔断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无异于画地为牢,既不利于书法学科发展,也不符合当今学科既分化增生又交叉融合的趋势,当今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跨界研究是大势所趋,要想坚守绝对的学科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的书法理论研究就得益于当时的美学思潮、考古学的兴起,书法美学、书法考古学等学科借机获得发展。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