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创新

时间:2017-12-15 编辑整理:早发表网 来源:早发表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不仅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还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环节。“互联网+”时代,慕课强势来袭,以其大规模、在线、开放性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如何将慕课的优势融合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当中去,以有效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已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但是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在立足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鉴慕课理念,建构出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并渐进式地优化这一教学模式,才能在提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一、教学内容:作品的文学性与文化的传承性结合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剧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构建当代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问题。承载着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古代文学,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资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充分发掘经典蕴涵的巨大价值,唤起学生对经典的崇敬心理和高度认同感,并以此方式培育和践行当代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力求将具体作品的文学性与优秀文化的传承性相结合,使学生能见微知著,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既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要教师具有自觉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如在讲授《诗经》具体篇目时,一方面要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使学生能读懂文意、理解诗旨、掌握艺术特点;另一方面要将对《诗经》的讲解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既应阐明作为乐歌总集的《诗经》其产生、流传是周代社会生活及其礼乐制度的产物。它“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又要阐释“诗教”的源流和发展,由点及面地让学生逐渐了解诗教的文化根源、诗教的性质功能,并由此导出诗教对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教学中切实地将作品的文学性与文化的传承性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博古以通今的教学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如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对科研动态的及时把握便能如期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而在慕课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师不但面临着教学观念的挑战,而且受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局限的困扰。在这样的困境中,古代文学教师不得不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只有积极做好转型,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慕课环境下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首先,教师要勇于接受信息化教育的挑战。教师在关注了解慕课发展的意义和前景的同时提高自身现代教学技术水平,将日益丰富的慕课资源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即将与所授文学作品相关的慕课资源整合成生动活波的文化背景资料。其次,教师要由传统的“主讲者”转变为“主导者”。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和随时能检索到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相比,二者无疑是各有优长的。如果教师依然只是“主讲者”,那么就有可能被学生视为会说会动的“百度百科”。教师只有成为“主导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的。如在讲解《红楼梦》时,教师作为主导者,既可以指导学生去网络上查找与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也以引导学生去看“慕课”平台上与之相关的优质的古代文学视频课程,如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讲》、暨南大学张世君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南开大学陈洪《明清小说专题》和《六大名著导读》等。在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手段:课程线上平台与传统课堂呼应

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慕课的强烈冲击,我们有必要借鉴慕课理念、依托于校园网平台,来构建传统课堂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戴夫•科米尔(DaveCormier)等这样解释慕课概念:“大规模”指参加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在线”指活动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开放”指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没有任何限制。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具有鲜明的优势特色,即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有逐步将慕课的优势融入到传统课堂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第一,利用慕课“在线”特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慕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具有“在线”优势。“在线”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源和信息。当前,即便在传统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已较为普遍,配有音频、视频的精美课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课程中丰富的知识、理解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而各个高校的精品课建设更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局限于课堂、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则局限于校园网络,慕课则以这种“在线”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也突破了校园局域网的藩篱,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一些名校名家的慕课不仅是本校学生必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其他高校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的宝贵资源。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从一流大学、一流学者的慕课中去丰富提高自己;只有自觉地将慕课资源有机融合到传统课堂中,才不至于使实体的课堂教学被“慕课”所弱化,才不至于使学生盲目过分地依赖网络。第二,利用慕课“开放性”特点,实现学习自主化、教育终身化。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资源共享化得以实现,课程资源不再园囿于校园的围墙之内,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范围。“慕课资源不受地域约束,解决了因地域差异而带来的学习差异以及资源使用差异,使得学习成为一种极为普遍而便捷的行为,推动了课程学习的普及和发展。”只要“在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学生、任何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数码终端进行学习,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地安排学习进度。一方面,延伸了“学生”的概念意义,学生可以是在校大学生,也可以是有学习意愿的成人。另一方面,丰富了“上课”的内涵,上课是获得学分、完成学业的必要环节,也是提高能力、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慕课资源的日益丰富,某一课程的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如在“中国大学MOOC”在线平台上,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有东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原工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学生对于同一门课程的选择也同步增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课程。与传统课堂相比,这种自主性更强的学习模式,无疑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此外,在将慕课优势融入到传统课堂的同时,还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利用校园网建构课程线上平台,逐步进行慕课课程建设,以构建出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