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7-12-15 编辑整理:早发表网 来源:早发表网

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它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炽热的爱国思想和雄浑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因此,许多高校除中文专业之外,还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课程的知识性,对如何通过课程教学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掘课程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精神化育作用。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代文学教学中所选的作品,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正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经典训练的过程。因此,要真正实现古代文学作品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文学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以担负起塑造大学生灵魂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涌现了无数的优秀文学家及经典名作,阅读学习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与古人交通,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着深深的责任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时刻不敢忘却。许多文学家,同时又是爱国志士,在他们的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如《离骚》、《过零丁洋》、《正气歌》、《满江红》等爱国诗词,荡气回肠,壮怀激烈,千百年来,让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共鸣,将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总而言之,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当今世界处于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但战争仍时有发生,和平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必须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心底,对于生养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怀有深切的依恋和崇敬的深厚感情,这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的作用。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

物质空前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产生种种欲望,年轻一代更容易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很多年轻人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更有了流行一时的“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缺乏远大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情操。古代优秀作品中展现的仁人志士的形象及其思想情感,为年轻学子树立起榜样,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如《大学》讲“止于至善”、“修身为本”。屈原九死不悔,为理想献身。陶渊明鄙弃荣华,安贫乐道。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的实现要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去实现。而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他们几乎无法感受贫困、苦难是什么。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等刻苦求学的事迹正可激励大学生战胜困难,让他们学会不妄自菲薄,不自甘堕落,练就坚强的意志和刻苦求学的决心,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勇于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

三、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大学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宽容、平和、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具备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调适能力。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格心理教育的好教材。例如《孟子•告子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教育人们要用豁达的胸怀正确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可以看到令人景仰的飞将军李广人生悲剧的造成,固然有着其他种种原因,但与其心胸狭隘这一人格缺陷不无关系,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反面教材。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面对人生的巨大挫折磨难,没有消沉,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辉煌巨著。如果面对挫折自暴自弃,就不会有司马迁的扬名于后世和《史记》的流传。阅读唐诗宋词,我们还能感受到唐代诗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倾慕宋代词人苏轼“休将白发唱黄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旷达的人格风范,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有裨益。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