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和的“大智若愚”

时间:2018-02-01 编辑整理:郎娟娟 来源:早发表网

汤和,字鼎臣,谥号襄武,是明朝的将领官吏,他信 仰道家,1352 年(至正十二年),他参加了郭子兴的红 巾军,当时作战勇敢,随后邀请儿时伙伴朱元璋也参加 进来。 后来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明朝有名的功臣, 1378 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 年(明洪武二 十二年),告老还乡,1398 年因病去世,这是他的一生。 在明朝时代,他的一生让很多人羡慕。 汤和可谓是明朝开国功臣中少数得以善终的其中 之一。 人们都知道当时朱元璋为了保住他的王朝,针对 会威胁到他的大部分功臣展开了杀戒,没有一点机会, 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杀害功臣最多的皇帝, 一开始跟着 他打仗的人也都难逃,比如徐达、李善长、胡惟庸、付友 德等人,但是他的同乡汤和逃过了这一劫,不是同乡的 原因,也不是由于汤和的忠诚,而是在于汤和自己的大 智慧。 下面将从三个角度来谈谈汤和的“大智若愚”。

 

1.外刚内柔

我们深知汤和有雄才胆略, 年少时就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来参加了一系列战役,屡建奇功,被很多人崇拜,有着显著的功勋,这样的成果没有让他得意忘形,相反他更加谨慎谦恭。

《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讲的是一个人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很明显,汤和正好相反,是外刚内柔的人。早年就开始参加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许多人称赞,是个刚强的人。在与朱元璋共同为郭子兴效力时,他比朱元璋的资格要老一些,后来朱元 璋表现极好,逐渐成为了一名首领,如果按照正常来说,谁都会有一些嫉妒和不服气的心理,但是作为同乡的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 能看出汤和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力挺朱元璋,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朱元璋不屑。

汤和在朱元璋做明朝皇帝后,没有表现得嫉妒,而是更加忠诚。都说伴君如伴虎,有一点做的不好,都可能面临死亡。 当然汤和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周易·象上》 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表明的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民族性格,即刚健勇猛时刻保持着积极的精神,同时也要柔和厚道,时刻有一种宽厚的精神。这一点汤和做的很好,所以他能够很好的赢得朱元璋的重用和信任, 不仅能够 与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战役中功勋赫赫,而且又能保持 一种谦卑的态度,当然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最能体现这点的还有汤和爱喝酒这件事。 我们都知道汤和一喝酒就容易坏事,因为他经常酒后胡言,有几次因为喝酒说胡话扰怒了朱元璋,便降职汤和,但是 汤和没有表现不难,而是叩头谢罪,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这些事,所以他发誓在绝不会在去拜见朱元璋的时候喝酒,同时说话更加小心谨慎。

总之,汤和的这种外刚内柔,刚柔相济,让朱元璋对他放松了警惕。

 

2.方正圆滑

汤和不仅能够很好的带领下属, 而且为人处世方正圆滑。 《淮南子·主术训》有言:“智欲圆而行欲方。 ”其实很多古文中都提到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汤和就懂得这种方圆处世之道,所以才能更好地在朱元璋身边做事游刃有余。

做人做事要懂得变通,凡事都不是绝对的,面对不 稳定事件时,要灵活应对,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局势,保护自己的安全。


3.进退有度

“进退”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没有把握好这 个尺度,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很可能败在一步之遥的成 功之前,该退的时候未退,你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所以进退尺度不同,会让你的人生有不同的结果。

 

4.结语

最终汤和退出了政局。 但是这并没有让他松懈下来,依然是谨小慎微,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约束, 在家乡不会向他人询问或者探讨政事, 不会因为自己 曾经的身份,与当地的官僚结交,始终是以大局为重, 对待自己的子孙也是比较严苛,要求他们遵纪守法,严格约束子孙的行为, 让朱元璋看到了汤和怡养天年的场景,看到这样的汤和,朱元璋自然放心。 就这样,汤和度过了一个美好安定的晚年,成功幸免。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