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重庆吊脚楼

时间:2018-02-27 编辑整理:周毅 来源:早发表网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带,四川盆地东南缘,是中国西部著名的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雾都;也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它东靠大巴山脉,南依武陵山系;西北部和中部多为丘陵及低山,东部、东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沿途汇集了上百条支流,浩浩荡荡穿过巫山背斜,洞开夔门天险,形成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山水风貌特征,特别是在三峡地区,更造就出“重崖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壮丽景观。

重庆历史可以上朔到悠远的上古时代,已发现的巫山原始人距今约有204万年。公元前2000多年,沿长江、嘉陵江两岸就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有3000多年,由三国至明清,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在这里延续了数千年,古老的城镇、村寨、宫殿、寺观、陵寝、园林、吊脚楼无一不弥漫着浓厚的山水人文气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文豪曾在这里写下了数千首不朽的诗篇。

山势跌宕、激流环绕、大山大水,人杰地灵,成就了重庆“山城、江城”名扬四海的立体形象和贴近自然、朴实、豪放的山水灵魂——巴文化,并使中国传统的“山文化、水文化、园居文化和寺观集聚文化”在这方水土获得了充分的诠释和张扬,形成了浓缩的建筑地域文脉和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巴渝文化大观,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的古文化,交相辉映于代表中原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特别是古往今来,被无数移民这片热土的先贤哲人们所奉行的“顺天时、循地势、尊崇山水、因地制宜”的自然观和建筑观,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文化启迪和建设指南。

中国“尊崇山水,因地制宜”的自然观和建筑观,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古人的思维中,造化宇宙万物的自然是极为神圣的,尊崇“天道”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并贯穿于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过程,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古代巴人的文化思想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轨迹,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对山水自然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透过散落于重庆各地大量的民居、古镇、寺观等等可以发现,巴人在营造上多是采取因借和利用的手法,不主张对自然过多的改造。无论是建筑还是街巷,几乎都是顺山借势,傍水而居,灵活布局,张弛有度,粉墙黛瓦,不饰雕凿,轻盈精巧,朴实厚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基面不定,山屋共融,经年累月,积淀创新,逐步形成了吊脚、筑台、悬挑、附岩等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和成熟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和传统。

 0226 吊脚楼1.jpg

0226 吊脚楼2.jpg

0226 吊脚楼3.jpg

0226 吊脚楼4.jpg

 

 

 

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建筑、人文景观及吊脚楼比比皆是。如:合川钓鱼城、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忠县石宝寨、沙区磁器口、梁平双桂堂、湖广会馆、老君道观、华岩古寺、丰都名山、大足石刻、偏岩古镇、路孔古镇、中山古镇、安居古镇、龙兴古镇、丰盛古镇、松溉古镇、龚滩古镇、塘河古镇、龙潭古镇、双江古镇、西沱古镇、宁厂古镇、东溪古镇、濯水古镇、洪安古镇、长寿古镇等等,无论它们成于何时、身居何处、现状何如,都有传统吊脚楼的身影和精神相伴。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建筑深厚的巴渝文化底蕴和历代先人追求天人合一、崇尚山水自然的历史文脉。我们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细胞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基因和珍贵记忆,到处都积淀着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每一条江河都是不竭的源泉,每一座山川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每一条街巷、每一幢建筑都能唤起我们的美好回忆,它们早已融入历代重庆人的血液,成为今天这座绝无仅有的直辖市,深植大地的文化根基。

以渝中半岛为象征,两江交汇为原点的重庆主城核心区及所属区县,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直有吊脚楼作伴。东晋时期,中国方志史鼻祖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里对巴地建筑吊脚楼就有过详细描述;唐宋时期,江州(重庆古称)吊脚楼曾被无数墨客骚人津津乐道;抗战岁月,许多文化大家正是在遥望两江的吊脚楼里,书写了不朽的文化新章。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吊脚楼这种重庆历史上最为普遍的民居,承载着巴渝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见证了山城史无前例的沧桑巨变;其成熟的传统建筑技艺,浓缩和凝固了巴山渝水的地域文明,应该写进中国建筑历史的恢宏篇章,必须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抗战时期的重庆大轰炸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重庆吊脚楼经历了生死劫难,从战火中死里逃生的幸存部分,其生存环境也一直危机四伏,自从旧城改造开始以来,那一座座曾经饱经战乱的古老城镇在我们眼前悄然衰败和消失;那一栋栋曾经在岁月风雨中仍然屹立两江四岸的奇特小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逝去,难觅踪迹;那一幢幢曾经见证过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建筑,也常被所谓的保护荒弃或被荒唐的更新折腾得面目全非。当我们从无知中觉醒,试图走近它们时才发现:我们还来不及深入了解,它们已无奈弃我们而去。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人口迅速增长,忽视并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千城一面的现代风无情地掠走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在不断丧失,与地域文化保持同构的建筑象征作用,正在被工业理性和商业功利日益掩盖和剥离。重庆地域建筑传统特征的迅速消逝,是建筑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危机,是现代化与历史传承,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矛盾斗争的反映。近几十年都市建设改造的经验教训警醒我们,要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就必须亡羊补牢,在复兴民族文化的艰途中,再也不能重蹈急功近利的覆辙。重新认识和探索重庆吊脚楼形成的地域建筑文脉和营造技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设者和全社会都需要反思。抱残守缺,不是出路;传承创新,才有未来。这正是无数期望留住我们这座城市苦难而辉煌记忆的有识之士,矢志不移的探索和追求。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