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8-03-06 编辑整理:王留鑫 洪名勇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基于1997—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进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根据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解,得出如下结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波动,其增长年均值为8.59%;技术进步变化率是其主要推动因素,而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仍较小。此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变异系数来看,华南地区农业TFP增长率波动对全国农业TFP增长率影响较大;分区域来看,华东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受规模效率变化率波动影响最大,华南地区农业TFP受配置效率变化率波动影响最大,以上两方面构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笔者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近些年,我国农业产量和产值均保持连续增长,但为保持这种增长付出了极大的财政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从现实观察看,依托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发展的边际效应递减,但传统的要素驱动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是不是已经耗尽?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轨迹如何?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来看我国农业改革的方向又在何处?为此,带着以上问题开启本研究。查阅既有文献,国内外学者为探究我国农业的增长“秘密”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李谷成等从微观上利用湖北省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动力是技术进步,阻碍因素是农户相对于生产前沿面的技术效率差距;从宏观上对省际农业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虽然农业各行业TFP增长较大,但基本都是技术进步或应用效率单独驱动,尚未形成合力驱动。杜文杰L33测算出1979--2005年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表现出由不显著到扩大、继而又缩小的变动轨迹。全炯振运用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呈现出技术诱导为主、波动明显且地区间增长不平衡的特征。郑循刚¨1对东、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的分析表明区域间差异显著。曹跃群等采用随机前沿分析发现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在1997—2005年间有所下降。田伟等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测度,发现我国农业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各个地区间技术效率作用显著但差距不断拉大。张乐等发现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率呈递减趋势。刘建桥等基于共同随机前沿分析比较了长三角地区和非长三角地区技术水平上存在的差异。李后建等叼利用CHNS的农户家庭数据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发现技术采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拉升作用会随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而被耗散。孙致陆等口¨以1994—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农业FDI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高帆采用DEA—Malmquist菲参数方法对我国整体及区域农业TFP的分析,发现东中西部农业TFP增长率依次递减,且并不存在收敛。尹朝静等对全国农业TFP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TFP非均衡特征明显,且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国外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研究,Kalirajan等H钉对中国1970一198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随机前沿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滑,改革开放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Fan钉认为以往因使用当期价格估计方法可能高估了农村改革对产量和产出增长的影响,建议采用更适用的方法以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Mao等¨引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84年一199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析,认为农村经济改革后技术进步虽然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技术效率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Chen等认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但区域阃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在扩大。Alejandro等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革以及工业化发展的带动作用等方面比较了中印两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Zhang等认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Jin等叼认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保持持续态势,但农业生产者的效用已经出现下降。Gautam等嵋从作物品种的差异以及技术水平比较了中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驱动因素。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