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东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词汇英译

时间:2018-03-15 编辑整理:韩特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蓬勃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对少数民族民俗词汇要翻译准确、具体、通俗。本文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词汇为语料,对翻译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本文主要提出三种翻译方法,使少数民族民俗词汇的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更好地推动少数文化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研究背景

民俗特色旅游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亲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以黑龙江省为例,近几年进入黑龙江省旅游的人数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15年,黑龙省接待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21.89%。东北地区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由于人口稀少,对其了解程度不够,为了有效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更好地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翻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受到其他国家文化传统影响深刻,导致对东北地区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翻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过程中,就出现了借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英语国家中并不存在的文化现象。这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译介数量少且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在外语界、翻译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民族学界也被忽略,似乎是我们民族学界学人思考中的盲点”。把具有特色的民族词汇生搬硬套到英语词汇,只会出现类似假朋友的错误,脱离了本身词汇的内涵。

鉴于此,本文以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根据,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词汇及其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为其他中国民族民俗词汇翻译提供有益探索。

二、理论依据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莱斯学生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里,“通常‘目的’一词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在弗米尔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目的论对东北少数民族特色民俗词汇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把民俗文化翻译得地道准确,有利于对外传播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加深其他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发展。反之,如果翻译得不准确,没有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不仅对于文化的传播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国外读者对我国文化的误解,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形象。”翻译这些词汇要以目的论为核心与指导,传达出其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需求与期待。

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词汇英译策略
本文认为,翻译活动要以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为出发点,因此要以准确传达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应选择音译加注、直译加注和意译等三种译法。
(一)音译加注
由于少数民族民俗的独特性,英语文化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属于文化空缺现象,这类词汇可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保留源语的读音,再对之进行解释,既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起到了对外推广的作用,具有可读性和理解性,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归化的方法。例如,东北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乐器方面有“朋奴化”“文土文”。“朋奴化”是一种铁质的口琴,因此采用音译“pengnuhua”,并进行注释:pengnuhua,iron-madeharmonica,specifictoOroqenpeople;而“文土文”则是一种手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翻译:wentuwen,akindoftambourine,specifictoOroqenpeople.这样既可以让读者了解鄂伦春族乐器与非少数民族乐器的联系,联想其形状,而且还拉近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
东北地区蒙古族有名扬中外的那达慕大会,它有三大传统竞技项目:摔跤、骑马和射箭。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运动之意,表达了蒙古族人民丰收的喜悦,一般在每年的七月八月举行。因此那达慕大会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音译注释为Nadam,akindoftraditionalathleticsportsfortheentertainmentreflectingthemirthofharvestinJulyorAugust.这就完整表达了那达慕大会的含义,也可以让国外人清楚地感受这一文化特色。
另外一个东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阿涅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因此我们在翻译阿涅节时我们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利用汉族的春节进行比较,由于春节为大多数外国人熟知,因此更便于让外国人了解。阿涅节可译为“AnieFestival,akindofthetraditionalfestivalofDaurgroup,thesameasSpringFestivalofHanpeople”。
由于英语文化内容缺失,我们总是会犯这样的错误,例如,将古伦木沓节翻译为“AncientLunmuStackFestival”,这是典型直译的错误,这只会让人不知说云,不能理解背后的文化涵义。因此总结为直接翻译无法表达清楚反而会容易造成误解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利用源语的读音,保持其原汁原味,再加以解释,例如一些节日的翻译。这样,我们也就达到了译文所具有的交际目的,达到了传播文化、普及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的目的。
(二)直译加注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这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直译能够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同时又为译语读者与听众提供可读性。
在蒙古族里有一种特殊交通工具叫做蒙古式牛车,这是为了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的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由桦木制造,用牛马拉,也是蒙古族人民移动的家。因此我们可以借用赶牛时的叫声而翻译“lelecarts,akindofMogols’transportation,madebywoods”这样译语读者可以通过其拟声的方式了解这种交通工具的运作方式,生动形象,便于读者接受理解。在满族中,有一种特殊的房屋构造叫做口袋房,此时,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pockethouse,虽然将其意思表达出来,但仍有些不足和不知所云,此时我们可以将其加以解释,并充实其内容,易于读者理解。口袋房的意思是3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5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可以译为“pockethouse,akindofManchuhousewhichfacessouthandhavethreeorfiveroomwhosedoorisopenontheeasternside,justlikeapocket”,这样我们对口袋房就有了直观的印象。

英语文化中有其对应的词,我们采用直译,但这样只是译出其表面意思,信息依旧不充分,因此我们需要对其加注,使读者理解,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
(三)意译加注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也更能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在蒙古长调中有一种叫做“呼麦”的演唱方式,演唱者可以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表达了蒙古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即throat-singingapproach,whichthesingercanemitdifferentsoundssimultaneouslyinthelongtune.这样我们可以与自己的文化对应,便于想象出这种演唱方式是如何进行的,便于译语文化读者理解。
龙斗虎是一种满族的风味主食,是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饭。“斗”即“豆”谐音,大米,小米喻之龙,虎,故称“龙虎斗”。因此龙虎斗翻译为“steamedricesorghumandredbeans,akindofspecialManchustaplefood.用人们最熟悉的东西将其解释出来,并不囿于字面的表达。如果只是将龙斗虎直译出来,就会让人不知所云,但将其意译,再加以解释,可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这种饮食的组成部分,拉近了与译语读者的距离。由于文化缺失,导致我们如果将其直译之后,其文化内涵无法体现,而意译也就完成了译文的交际目的,启迪读者,使其充分理解当中的文化。
四、结语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词汇具有独特性,如何准确生动地译出来,对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目的论将翻译视为基于源语文化的带有目的性的交际活动,对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翻译东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词汇,由于文化空缺的问题,要重点采用音译方法,灵活地使用其他方法,例如意译与直译加注。作为译者要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准确生动地翻译民俗文化词汇,促进跨文化交流。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