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方法的学习与思考

时间:2018-03-19 编辑整理:王玥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描摹自然,而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创造,它运用它独特的写生方式,来表现画面的空间,使得画面具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境界。


“写生”一词是因为美术史上的五代“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祐到宋“写生赵昌”的历史发展,而获得了在品评上的意义。此后,凡是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的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的则叫写真,而与之相应的有“写心”和“写意”。历史上的画家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不言写生,可是,生活对于画家的艺术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影响。
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绘画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得到了哲学的阐释,也就是说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写生自然和自身内心的感受,且由心悟而得立意构想,进而塑造山水境界。所以一经提出,千余年来成了指导绘画写生和创作的至理名言。《南史》本传中记载宗炳“每游山水,往辄往归,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之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南北朝时期,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穷学性表,心师造化”的说法,宋代范宽有提到“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明代王履也指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他们的观点都阐明了写生对山水画创作至关重要。
谈到写生,肯定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但中国山水有特有的观察方法,它遵循透视基本规律,但又不受到规律的约束,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观察时并不拘于一点,而是全方位的观察,以求画面的生动丰富。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方能把握住自然山水的“正、侧、背”等面丰富多样和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正能使人在面对一幅大轴山水画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千里山川。那么山水画这样的空间形态源自何处?我们可以看看《易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思是说仰头观察天象的变化,低头观察地理运动的明暗变化,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的不同适宜长什么,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也就是说要知道天文地理和土地宜长什么,视线不能太孤立,而要放眼天地万物,这样就能把握全局,而这种仰观俯察的方式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这与人在自然山水中的移步换景有相同之妙。在山水画中同一个人可以出现在山水画的不同地方,可以在山脚,溪边的小道上,也可以出现在画中茅舍中,还可以出现在瀑布下的观瀑亭中。这在山水画中是可以的、合理的。因为画中的每个视角都有一定的空间,每一个空间都相对完整,随着不同时间而出现的空间又统一在画面整体空间中。
所以国画之写生,无在乎一定之视点,非一定之地平线,画者游历于山川之间,如坐飞机,左右回翔,如乘电梯,上下任意。故能近睹村树,远瞻遥山,上观峰顶,下瞰幽谷。左右逢源,取舍随心。游某处之山,不必面对某山作画,只于游完以后,全山景象,宛在目前,于是撷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行淘汰,重行组织,画出以后,一望而知某山,然实考之则又不似某山,此种遗貌取神,不即不离之写生方法,乃国画之特长。

隋唐时期,求仙访道风盛行,山水画的胜景中出现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台阁,以表现当时一种对精神的追求。唐代中期,“隐逸”成为一种精神向往,山水画走上了描摹山水、写生自然的道路。晚唐画家荆浩在隐居太行山时,通过写生自然创作出传世名作《匡庐图》。同时,他在《笔法记》提出“图真”理论。他写道“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真”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而要画家通过“度”,才能得其真。荆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用对景写生的方式认真描绘从而达到“真”的效果“……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揣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山水画到了宋代,俨然成为巅峰,尤其在北宋中后期,画家郭熙融汇百家之长,他的艺术受到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他创作的大轴山水,离不开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自身的体悟。他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的营造原则“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以及“三远”的观察方法。关于写生时的观察方法,郭熙详述到“盖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因此画家的观察写生应该采取多角度、多方位的方式,他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提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的“步步移、面面观”的移动观察法,所以这样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正面、侧面、背面等空间形态丰富多样和千变万化,才能营造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山水画写生过程中一定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绘画理念。既然游览山川,在山川游历时我们能看到气势憾人、雄奇秀拔的山峰,能发现毅然挺立的松石,也会穿梭在迂回深茂的山涧中,其中的种种都会给人以精神、心灵上的震撼,我们可以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绘本当中,这速写并非要清楚详细的刻画山石树木的体块、形态,而是记录他们由此外貌直入你内心的感受,从中体会山石的动势,山峦的穿插掩映,跌宕起伏,描绘出富有动感和纵深感的形象特征。
同时于山川间的近景、中景、远景的不同面貌都可以绘制在自己的粉本当中,边游边写,畅神尔,如此便可在绘画创作中达到“可游”、“可居”的景色,作为自己意境表达的创作素材。山川如此,树木亦如此。山水画中的树木拥有其独特的符号,根据自然之景,我们可以描绘自己的形态符号,这是展现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思意境,以达到“畅情”“达意”的目的。所有的创作皆源于对自然的真诚的衷心的热爱,源于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感动,只此才能拥有创作的源泉,才能于造化中得心源。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