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为例

时间:2018-04-17 编辑整理:张福东 李君 魏国齐 刘新社 国建英 李剑 范志勇 佘源琦 关辉 杨慎 邵丽艳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生烃强度较低、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问题,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开展研究。通过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储集层微观孔喉含气性系统分析及典型气藏解剖,建立了注气压力、储集层物性、生气下限等综合评价模型,明确了低生烃强度区致密气形成主要特征:①埋深小于3000m,生烃强度达(7~10)×108m3瓜m2即可实现有效充注;②致密砂岩层规模性发育有利于聚集致密气;⑤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储集层物性较好的砂体,砂带中心区域局部高点富集天然气,而物性较差砂体整体含气,但含气丰度普遍较低。结合天环坳陷北段气藏解剖,提出低生烃强度区“生烃压力长期充注、规模致密砂层聚气、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局部甜点富集”形成机制及平面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的规律。天环坳陷北段致密砂岩气拓展勘探实践较好地证实了这一认识。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生烃强度,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

0引言

致密气勘探兴于美国,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几个国家进行了致密气勘探开发,但受资源潜力、消费需求和技术发展影响,发展极不均衡,美国和中国发展迅速,产量皆占本国天然气总产量20%左右。关于致密气形成机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从向斜岩性控藏、储集层物性及分布形态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其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而中国广泛开展致密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借鉴北美为主,21世纪以来在源岩储集层组合模式、生烃超压充注机制、大面积聚集与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较深入的认识。随着致密气勘探的深入,勘探范围不断向外围扩展,在主力生烃灶外围生烃强度较低的区域发现了规模性聚集的致密气,但气水分布复杂,常出现高产水井,与现今对致密气认识有一定差异,目前有关形成机制研究较少。为便于研究,将生烃强度较小的区域定义为低生烃强度区。参考中国关于大气田形成的生烃条件为生烃强度大于20x108m3/km2的认识,同时,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在生烃强度小于20x108m3/km2区域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为依据,将生烃强度20x108m3/km2作为划分高、低生烃强度区的界限。本文通过半定量二维成藏模拟等实验研究及地质综合分析,建立注气压力、储集层物性、生气下限等评价模型,结合典型气藏解剖及微观孔喉对气水分布控制作用系统研究,明确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为致密砂岩气拓展勘探提供新依据。

1研究区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大型致密砂岩气,随着勘探深入,由苏里格主体区域不断向西部、东部、南部扩展,已形成近4.00x1012m3储量规模。其中,苏里格地区西部天环坳陷北段气水分布复杂。本文以该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与地质综合分析,系统开展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研究。

天环坳陷北段勘探面积1.00×104km2,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太原组煤层厚度0.20~9.00m,平均2.80m;山西组煤层厚度0.40~8.60m,平均3.60m。总体生气强度为(7~20)×108m3/km2,小于苏里格主体区域的生烃强度((20~40)×108m3/km2)。储集层为山l段、盒8下段、盒8上段,发育冲积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其中河道滞留砂体和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休,孔隙度为4%~10%,基质渗透率主要为(0.01~0.80)×10-3gm2,与苏里格主体区域接近。纵向上烃源岩和储集层交互分布,横向上分布稳定。目前钻井160余口,30余口井获工业气流,60余口井见水。总体气水分布复杂,不完全受区域构造、沉积砂体控制。

2成藏物理模拟实验

低生烃强度区的生气量相对较小,其供气、运移、聚集等特征与供气充足地区的天然气具有较大差异,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具有一定差异。通过开展多组成藏模拟实验、微观孔隙分析和综合地质研究,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气形成机制、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2.1有效充注动力及生烃下限

致密砂岩储集层渗透率较低,只有具备较强的生烃压力,才能使天然气突破致密储集层毛细管力,该观点已通过大量模拟实验和地质综合研究得到证实。但低生烃强度区的生烃压力能否成为动力,是否存在生烃压力下限等尚需进一步研究。为了研究天然气充注压力界限,选取苏里格地区及天环坳陷北段李4、李7、苏307等井山l一盒8段致密砂岩岩心样品,开展了不同充注压力模拟实验。

通过常规岩心(未进行饱和水处理)充注模拟实验可知,随着样品渗透率变小,启动压力增大。当空气渗透率为0.6x10。3gm2时,启动压力为0.1MPa左右;当空气渗透率为0.1x10‘3gm2时,启动压力为0.4MPa左右。

为了观察充注压力与含气饱和度变化规律,开展了0.1~30.0MPa压力下饱和水岩心样品充注模拟实验。岩心完全饱和水,出口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每个压力点稳定24h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储集层越致密,所需注气压力越大。如渗透率为0.683x10-3gm2的样品,在0.9MPa的注气压力下可达到25%的含气饱和度;而渗透率为0.034x10_3gm2的样品,在5.2MPa的注气压力下可达到10%的含气饱和度,在10MPa的注气压力下可达到23%的含气饱和度。整体上,注气压力与含气饱和度的关系呈指数增长特征。

综合上述模拟实验结果,认为空气渗透率为(0.03~1.00)×10。3“m2的致密砂岩储集层有效注气压力为0.4~5.0MPa。而据鄂尔多斯盆地演化史分析,生烃高峰时期苏里格地区西部源储压差为3.5~9.5MPa,虽然小于苏里格、神木、榆林等高生烃强度区20MPa左右[21-221的源储压差,但具备了天然气充注的条件。

天然气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主要受2种动力和2种阻力作用。其充注动力主要是浮力和天然气膨胀力,天然气膨胀力即生烃压力;阻力包括毛细管力和静水压力。Jiang等对该认识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建立了致密砂岩气动力、阻力关系模型,计算排气量下限,但并未考虑生烃强度下限。实际上生气强度决定了天然气膨胀力大小,通过建立生烃强度与天然气膨胀力关系,可确定生烃强度下限值。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