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时间:2021-09-03 编辑整理:南京师范大学寻访调研团团队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美丽乡村之我见”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image.png

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报告题目: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美丽乡村之我见”寻访调研团团队

联系方式:18066087382

所在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2020级

指导教师:邹一墨

 

 

 

20219

 

目录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团队

1.团队人员组成

2.分工与日程安排

)研究对象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1.调研方法

2.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思路

二、研究问题现状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问卷样本基础信息

1.样本地域来源分布

2.样本人群性别、年龄情况

3.样本人群学历、职业情况

)乡村现状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企业生存发展

3.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三)国家政策对于乡村建设的影响

(四)群众对于乡村建设的看法与感受

四、总结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线下访谈问题

团队成员心得体会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美丽乡村之我见”寻访调研团团队

 

 

 

 

摘要:自古以来,乡村在整个国家及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平衡等历史问题,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选择流入大城市,乡村面临着基础设施差、收入水平低、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解决乡村问题、实现乡村振兴迫在眉睫。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我国乡村的现状,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深入我国青海省、甘肃省、湖南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州部分农村地区,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探究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以及乡村人民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整理得到目前乡村发展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成果,总结个人对乡村现状的认识与感受,提出对于解决乡村问题的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乡村发展;意见与建议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建设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环节。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农村居民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的需要。农村所有问题,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实际上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城乡联系也将日益密切。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也是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以建设发展乡村。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率领下不断努力,我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基于此,我们团队深入乡村,观察体悟如今乡村的变化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二)研究团队

1. 团队人员组成

队长:廖华娜。

队员:吕佳璐、柳珍、柳致慧、薛莹莹。

1. 分工与日程安排

image.png 

 

团队分工与日程安排

)研究对象

以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农业工作者、从事乡村建设的基层干部以及“三农问题”关注者为主,从多个维度深刻认识与感悟如今的美丽乡村。其中,对于以上研究对象,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年龄段:未成年人、青年人、中年人,从不同年龄段的人中调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活上、经济上的变化。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团队通过观察当今乡村建设现状,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深刻体悟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以上认识与体悟加以总结,有助于向更多人普及乡村建设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推进乡村建设。在深入了解与体悟乡村生活的同时,结合政府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及乡村发展实际和老百姓的体会,提出有助于乡村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方法

1.调研方法

本报告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了解当今乡村的发展情况。

采用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报刊、乡村宣传公告、相关政策文件等了解近年来国家对于乡村建设的措施与方向以及基层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采用问卷调研法,制作网络问卷,大范围地收集调研信息,扩大调研范围,使得调研结果更具普遍性。

image.png


图1调查问卷部分问题

采用实地调研法,深入湖南安仁、河北抚宁、广西富川、甘肃永登、青海民和等农村地区,切实观察乡村发展建设的成果,以弥补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的不足。

image.png

图2调研团实地探访记录

更加深入了解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共同展望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前景。

image.png

图3调研团成员实地访谈

2.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SPSS23.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该软件是

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处理软件。

研究思路

image.png

图4团队研究思路


二、研究问题现状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蓄势待发,推动两张“施工图”有效对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文化积累相当丰富,农作物文化、农业技术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土地税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都是中国农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晶。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国乡村的衰落,为了解决乡村问题,我国实施了多种政策以发展和建设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2021年5月18日,司法部印发了《“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方案》。

通过一系列方案的实施,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再加之国家对于乡村产业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回乡创业,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已初见规模。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问卷样本基础信息

1.样本地域来源分布

本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方便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振兴的了解程度、民众对农村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建议进行抽样调查。面向村民、农业工作者、学生、乡村基层工作者发放调研问卷,共发放问卷306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共计覆盖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

本问卷的结果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民众对于乡村振兴的态度、对农村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对农村基础设施、医疗条件、文明建设等问题的意见与建议,对后续理论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如图5所示,本问卷参与填写的样本主要来源于青海、甘肃、广西、湖南、河北等地。

image.png

图5调查问卷样本地域来源分布


2. 样本人群性别、年龄情况

如下表1所示,本次调研306个样本中,性别比例较为平衡,削弱了性别对调查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年龄上,18-39岁占比为53.92%,样本人群大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调查结果会更大程度地反映社会对乡村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image.png

 

2问卷样本人群性别、年龄情况

3. 样本人群学历、职业情况

问卷样本人群以本科学历和高中学历为主,务农、务工、经商、学生为主,其中务农人员占比42.67%,是本问卷样本中的最典型人群

image.png

6样本人群学历、职业情况


)乡村现状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中,团队发现农村的道路畅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设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等均取得一定成就,可以满足村民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中,村村通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道路畅通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解决村民出行问题。但这种道路等级还比较低,很多达不到乡村振兴的标准。因此要使大部分乡村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分类实施,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保障汽车、拖拉机以及大型机械的畅通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村民健康、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实地调研地区的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均较完善,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和健康。未来需要加强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保障农民用得上水、用得好水的同时用得起水。

image.png 

图7农村安全饮水惠民工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清洁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让乡村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厕所和冲水式厕所的普及,加大了对粪尿污物的资源化、清洁化处理。同时,部分农村注重绿化美化工程,鼓励村民房前屋后种花种树,陶冶情操。

image.png 

图8乡村垃圾桶

image.png 

图9公共卫生间

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离不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治理设施的完善。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的完善,在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的同时可以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image.png 

图10乡村文化大舞台

image.png 

图11健身器材

image.png 

图12乡村诊所

2.企业生存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和县城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乡镇企业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村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乡镇企业有如下现状及特点:供产销活动主要依靠市场调节;职工大多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和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与周围农村联系密切,便于利用本地各种资源;经营范围广泛、规模较小,能比较灵活地适应时长需求的不断变化;能容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这些特点使得乡镇企业具有大量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乡镇企业生存发展同时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生存环境恶劣、融资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乡镇企业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相比,在资金、设备、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然而乡镇企业只要能在竞争中扬长避短、讲究策略,依然可以取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以下是本团队基于本次调研结果提出的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策略。

乡镇企业需要及时跟踪研究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重新研究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挖掘市场优势,培植自身强项。市场条件转向供需平衡之后决定企业兴衰的是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水平,乡镇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力度。产业结构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同样关系到乡镇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乡镇企业需要接受和吸取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升级发展。

经济全球化给乡镇企业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企业要认真分析优势劣势,调整改造产业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自身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3.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产业是与其他产业相比特色鲜明的。农村特色产业以独特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具有特殊的产品品质、相对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特定消费市场,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支撑、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推进生态优化的新型产业载体。

团队实地探访了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电商产业园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基地。亲身感受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活力,体验电商产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

image.png

 

图13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电商产业园

image.png 

图14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基地

(二)国家政策对于乡村建设的影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群众对于乡村建设的看法与感受

本团队根据调查问卷和线下访谈的内容,总结如下群众对于乡村建设的看法与感受。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总体上仍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物流网点、排水设备、街道胡同的建设完善。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待完善,必要时希望得到上级医疗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image.png

 

图15受访群众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程度的意见

image.png 

图16受访群众关于乡村医疗卫生的建议

在乡村公共治理方面:乡村应尤为注意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境界,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定期举办法律、金融、农业知识等讲座,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因地制宜的文化文艺活动,满足村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image.png 

图17受访群众认为的农村生活最大的不足

image.png 

图18受访群众对于乡村文化生活的建议

在新时代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受访群众分析了导致部分农村长期贫困、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差、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农民自身问题和缺乏有效带动等;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业,同时支持配合村委工作;多数受访者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和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水平。

image.png 

图19受访群众认为的农村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上一篇: 无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