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收录:
  • CA 化学文摘(美)
  • 万方收录(中)
  •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国家图书馆馆藏
  • 知网收录(中)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维普收录(中)
立即咨询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492。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的窗口,在反映本校、本省中医药科研、...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 2095-7246
  • 国内刊号: 34-1324/R
  • 出版地方: 安徽
  • 邮发代号: 26-23
  • 创刊时间: 1981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期刊开本: A4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34-1324/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46。本刊创刊于1981年12月。试刊2期后,于1982年5月25日经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皖宣字(1982)022号]成为正式刊物,国内公开发行;1987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1981-1995年为季刊(每季末月20日出版);自1996年起改为双月刊(双月1日出版),64页;自2009年第4期页码增加至80页;自2010年第1期内文彩图随文彩色印刷;2011年12底本刊网站开通运行;2012年第4期页码增加至96页;2013年11月1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新出审字[2013]1414号),由《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本刊坚持“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办刊方针,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并体现安徽地方特色。经过对栏目不断调整,目前基本固定的有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实验研究、方药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其中,新安医学研究等栏目在全国独具特色,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本刊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的窗口,在反映本校、本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与经验,促进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和造就中医药人才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刊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多次表彰和奖励:1989年获全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8年获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1年本刊编辑部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网站奖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另外,本刊编辑人员曾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新闻出版总署,省科技厅、教育厅的表彰和奖励。 本刊连续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美国《化学文摘》等数据库收录。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封面

刊物荣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492

中本刊所发表的论文多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和转摘,影响较大。2006年,本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8年,本刊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窗体顶端


办刊宗旨

本刊坚持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办刊方针,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并体现安徽地方特色。经过对栏目不断调整,目前基本固定的有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实验研究、方药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其中,新安医学研究等栏目在全国独具特色,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本刊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的窗口,在反映本校、本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与经验,促进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和造就中医药人才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收录情况

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


获奖情况

1989年获全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8年获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1年本刊编辑部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网站奖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往期回顾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往期回顾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栏目设置
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实验研究、方药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
投稿要求

1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投稿简则 

1)《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本刊恪守“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之校训,崇尚学术求真,致力于传播科学文明。目前已启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万方数据库“文献相似性检测”系统,本刊来稿均需上传至上述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请广大作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否则视为同意。 

3)《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来稿应涉及与中医药有关的内容。

4)稿件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精练,数据准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5)来稿应是Word格式(应另存为较低版本,以Word2003和Word2007为宜),正文用五号宋体,表题、表格正文、表注用小五号宋体,行距1.25倍或1.5倍。来稿不要分栏。作者简介及基金项目可在文末注明。

6)简化字以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外文必须分辨出大小写、上下标、正斜体,非英文要注明语种。 

7)图表应有自明性,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表格用三线表。照片要清晰,病理切片应注明染色方法,显微镜照片应注明放大倍数。图表均要有图题、表题。应单独提供jpg或tif格式的图片,像素不低于30万(最好120万以上),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图片名称与正文中一致,将所有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用WinRAR压缩后上传。图中不要植入任何文字或标记,若有文字或标记,请标注在打印稿上,由编辑部进行技术加工。彩色图片将随文彩印。 

8)文内标题层次一般不超过3级,一律用1、1.1、1.2、1.1.1、1.1.2等标识,均顶格写。 

9)来稿应附3~8个关键词。对3000字以上的论著请附200字左右的结构式摘要(理论研究不要写成结构式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同时附英文文题、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作者单位译名,以及与中文摘要相一致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10)本刊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应使用国际符号。 

11)数字用法请按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书写。 

12)正确使用名词术语。现代科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准,中医名词可参照《中医大辞典》和有关教材;药名应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名称为准。 

13)文稿中若引用他人观点和数据,要注明出处,并列入参考文献。请莫用脚注或尾注著录参考文献,因为这样不利于编辑加工。 

1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必须排序,应注明每位作者的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第一作者还须提供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是否为研究生导师等方面的信息。通信作者应注明联系电话及其电子信箱。 

15)来稿若是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须附本单位介绍信,表示同意公开发表,对论文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若是各级基金资助项目、科研成果、获奖成果的论文,请在首页下方标明,并注明项目编号。 

16)来稿若涉及统计学处理,请注明统计学方法,建议在投稿时将原始数据(Excel格式)作为附件上传。

用户评论

请登录后再使用评论功能

去登录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