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收录: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万方收录(中)
  •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国家图书馆馆藏
  • 知网收录(中)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维普收录(中)
立即咨询
《水土保持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获陕西省十佳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综合影响因子为0.989。水土保持学报杂志主要刊登有关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国际刊号: 1009-2242
  • 国内刊号: 61-1362/TV
  • 出版地方: 陕西
  • 邮发代号: 52-150
  • 创刊时间: 1987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期刊开本: A4

《水土保持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本刊主要刊登有关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土壤侵蚀(水蚀、风蚀等)过程及模型,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与管理,流域植被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学报》获1999年陕西省十佳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0年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封面

刊物荣誉

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本刊所发表的论文多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和转摘,影响较大。2006年,本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8年,本刊被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窗体顶端

办刊宗旨

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

                                                                                                                                                                                                                                        《本刊坚持“立足首都郊区、面向全国城郊”、“立足本院、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体现都市农业研究和职业教育的主题特色,走理论建刊、实践建刊和质量建刊的特色办刊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窗体顶端

 

窗体顶端

坚持党的基本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精神,突出实践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学术性。窗体顶端

窗体顶端

坚持党的基本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精神,突出实践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学术性。窗体顶端

窗体顶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读者对象

读者对象主要为国内外从事水土保持、土壤侵蚀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管理工作者等

收录情况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

获奖情况

1999年陕西省十佳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0年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水土保持学报》往期回顾

 

《水土保持学报》往期回顾


《水土保持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2018年 第1期目录

(1)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赵廷宁[1];张玉秀[2];曹兵[3];肖辉杰[1];张成梁[4];赵淑银[5];郭小平[1]

(6)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史志华[1];杨洁[2];李忠武[3];李勇[4];程栋梁[5];袁再建[6]

(10)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洪松[1,2];冯腾[3];李成志[1,2,4];付智勇[1,2];连晋姣[1,2];王克林[1,2]

(17)SWAT模型应用与不确定性综述

杨凯杰[1,2];吕昌河[1,3]

(25)不同坡度坡面径流输沙能力对集中流流量变化的响应

师宏强[1];刘刚[1,2];谷举[1];周紫荆[3];李凯[4]

(32)湘北红壤低山丘陵区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径流泥沙效应

宋江平[1,2];李忠武[1,2,3];刘春[1,2];王丹阳[1,2];陈佳[3];彭浩[1,2];肖海兵[3];郭俊军[4]

(39)辽河上游河岸植被过滤带对地下渗流中氮磷截留效果的影响

汤家喜[1];何苗苗[2];周博文[1];应博[3];李仁杰[1];李杨[3];吕刚[1]

(46)南方典型红壤区不同水保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及稀土迁移特征

张青青[1,2,3];陈志强[1,2,3];陈志彪[1,2,3];马倩怡[1,2,3]

(54)横垄坡面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片蚀的响应

何淑勤[1,2];秦凤[3];宫渊波[1,2];郑子成[4]

(59)紫色土丘陵区新改土坡面产流产沙及水动力学参数特征

左烽林;钟守琴;冉卓灵;魏朝富

(67)下垫面变化对喀斯特坡地地下产流产沙的影响

严友进[1];戴全厚[1];伏文兵[1,2];杨智[1,3]

(74)水蚀过程中裸露陡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赵龙山[1,2];侯瑞[1];吴发启[2];戴全厚[1]

(80)坡面径流含沙量随雨强和坡长的动态过程

张锐波[1];张丽萍[2];付兴涛[2]

(85)雨强和坡度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张梦[1];李冬杰[2];周玥[1]

(9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湖北段为例

范语馨[1];史志华[2]

(97)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张祎;任宗萍;李鹏;时鹏;蒋凯鑫;马田田;肖列;赵宾华

(104)花岗岩残积土边坡草本植物根固效应试验

陈洁[1,2];雷学文[1];黄俊达[3];李勇[4];吕建根[2];邱剑辉[2]

(109)含砾石锥状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侵蚀特征

戎玉博[1];白玉洁[1];王森[2];谢永生[1,2];骆汉[1,2]

(116)砾石覆盖条件下盐碱土边坡降雨侵蚀水动力学特征

陈心逸[1,3];李丽[3];佘冬立[1,2]

(121)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研究中的应用

杨超[1,2];苏正安[2];熊东红[2];杨鸿琨[3];徐霞[1];董一帆[2]

(128)多花木蓝根系与土体界面摩阻特征

夏振尧[1,2];刘琦[1];许文年[1,2];饶云康[1];张航[1]

(135)土壤水分对植物根-土界面相互作用特性的影响

格日乐[1];刘艳琦[1];左志严[1];阿如旱[1];娜日苏[2]

(141)马兰黄土渗气性试验研究

刘锦阳[1];李喜安[1,2];张凯旋[1];郭泽泽[1];简涛[1]

(147)坡地打结垄沟集雨对水土流失、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富春[1];王琦[1];张登奎[1];刘青林[2];张恩和[2];陈瑾[3]

(157)浑水含沙率和泥沙粒度组成对膜孔灌入渗特性的影响

姜瑞瑞;费良军;金世杰;傅渝亮;钟韵

(162)裸岩石砾地客土土体结构对水肥渗漏的影响

张扬[1,2];李占斌[1];董起广[2]

(167)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斥水性及其对溅蚀的影响

倪世民[1];杨伟[2];王杰[3];王军光[1];蔡崇法[1]

(174)渭河流域降雨与降雨侵蚀力变化的原因分析

马岚;黄生志;黄强;薛祺;李沛;刘赛艳

(182)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薛斌;黄丽;鲁剑巍;李小坤;殷志遥;刘智杰;陈涛

(190)不同干扰程度下黄河三角洲植被群落有机碳分布特征

宋红丽[1,2];刘兴土[2];王立志[1];郁万妮[1];董彬[1]

(197)不同年限红柳恢复川西北高寒沙地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江仁涛;李富程;沈凇涛

(204)春季解冻过程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朱国君[1];尹航[2];吴明根[1];傅民杰[1]

(210)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

马国飞;满苏尔·沙比提;张雪琪

(217)添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结构及持水特性的影响

曾健;费良军;陈琳;杨扬

(225)不同集约经营年限对雷竹林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许晓丽[1,2];杨兴[1];陆扣萍[1];何丽芝[2];徐颂[3];王海龙[1,3]

(232)生物炭介导下磷水平对连作苹果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艳芳[1,2];王珂[1];徐少卓[1];相立[1];王鹏[3];陈学森[1];毛志泉[1]

(238)滴灌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侯云鹏;孔丽丽;李前;尹彩侠;秦裕波;于雷;王立春;谢佳贵

(246)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下鲜食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应

刘威[1,2];周剑雄[1];谢媛圆[1];徐祥玉[1];袁家富[1];徐芳森[2];熊汉锋[3];熊又升[1]

(252)黄土高原天然草地3种优势物种细根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魏琳[1,2];程积民[1,2];井光花[1,3];赵洁[2];苏纪帅[2];刘建[2];金晶炜[1]

(259)不同水生植物吸收地表水中氮磷能力差异及其机理

李旭霞;荣湘民;谢桂先;张玉平;严红星;宋海星

(264)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范庆锋;张玉龙;张玉玲;虞娜

(269)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及减渗特性

钟韵;费良军;陈琳;傅渝亮

(274)基于AgentLA模型的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分区研究

周浩;雷国平;杨雪昕;马庆;金平

(280)大叶榉‘恨天高’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曾艳[1];金晓玲[1,2];张亚平[1];刘晓玲[1];罗峰[1];胡曼筠[1]

(286)生物炭与沸石混施对不同污染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吴岩;杜立宇;梁成华;张盼;王沛文;郭炜辰

(291)混种3种观赏植物对白三叶铅积累的影响

朱红霞;贾艳蕾;景华宇;张家洋

(297)淮南市石楠叶片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对大气污染的指示作用

吴明宏[1];方凤满[1,2];姚有如[1];林跃胜[1];武慧君[1];匡盈[1]

(303)岩溶地区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迁移规律——以贵州双河洞为例

殷超[1,2];周忠发[1,2];田衷珲[1,3];张绍云[1,3];汪炎林[1,3]

(312)灌水处理对漫灌改滴灌红枣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胡家帅[1,2];王振华[1,2];郑旭荣[1,2];李朝阳[3];扁青永[1,2];陈文娟[1,2]

(320)不同有机物施用对油菜-红薯轮作模式下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邬梦成[1];李鹏[1];张欣[1];成艳红[2];李大明[2];刘满强[1];李辉信[1];胡锋[1];焦加国[1]

(327)干湿交替灌溉对富硒土壤硒形态及水稻硒积累的影响

张青;王煌平;孔庆波;栗方亮;安梦鱼;罗涛

(332)周年覆盖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及降水利用率的影响

李廷亮[1,2];谢英荷[1];高志强[3];洪坚平[1,2];马红梅[1];贾俊香[1];孟会生[1];孟丽霞[4]

(339)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春玉米叶片光能利用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柳燕兰;郭贤仕;马明生

(344)小麦花生一体化施肥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刘兆新;刘妍;杨坚群;甄晓宇;栗鑫鑫;杨东清;李向东

(352)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油菜生长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

宋以玲[1,2];于建[1,2];陈士更[1,2];肖承泽[1,2];李玉环[3];苏秀荣[4];丁方军[1,2,3]


栏目设置
试验研究、研究简报、综合评述、学术讨论、研究生论文简报
投稿要求

1.《水土保持学报》文章篇幅及投稿方式

来稿篇幅以8000~10000字为宜。本刊以接收电子邮件投稿为主,来稿时电子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并在邮件中署第一作者姓名,以便本刊邮件归类和查找。

2.《水土保持学报》文章格式

2.1论文标题和作者标题用词务必言简意赅、准确、规范,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用副标题,中英文题目应一致。所有作者的单位要有准确的中英文名称、城市名称和邮编。投稿时请不要采用分栏排版。

2.2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须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着重于创新与发现,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8个,且规范、准确,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须对应并同序。

2.3中图分类号和基金项目文章需注明“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置于关键词下。正文首页左下脚须注明论文基金资助项目及其编号。

2.4作者简介篇首页下附第一作者简介及通信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地址及联系电话。

2.5正文格式与要求(1)引言:要明确提出科学问题、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以及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2)实验材料与方法:务必说明实验样品采集具体时间和测定时间及方法。研究方法一般引用文献,如方法有改进则须说明,如果作者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3)结果与分析:提出观察和实验证据,力求简明扼要。(4)结论:提出实验结果所论证的原理、相互关系;阐明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是否一致,有无创新,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

2.6参考文献一般只列出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以15个左右为宜,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或资料不得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如确需引用,征得作者同意后在本页以脚注方式引用,有关著作权责任作者自负。参考文献序号的编排,按其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相应位置标注其序号。外国作者姓名著录格式一律姓前名后,名要缩写但不加缩写点。文献作者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用“等”或“etal”。不同类型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专著: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3)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5)电子文献:作者·题名[EB/OL].[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3.《水土保持学报》图表要求每篇论文图表数目应以不超过4个为宜。要求论文插图宽度(包括纵坐标上量和单位)一般为8cm左右,特殊图件宽度自定;插图高度无专门限制,但要求与宽度要协调。图中主要文字字体字号用8磅宋体,图中注释文字(图例、图注等)用7磅宋体;论文插图要能在Word文件中编辑并带有数据源,图片影像需清晰,反差适中,主次线条粗细有别。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表中数据实测为零,计“0”;未测定则计为“—”;其它均如实注明。

4.计量单位、符号

计量单位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正文中量的单位用一般格式表示,如cm,g/kg,s,mol/L,t/hm2,Pa,J等,但图表中复合单位一律使用负指数形式,如g.kg-1,mol.L-1,t.hm-2;国外地名以《世界地名手册》为准,国际组织名称以《联合国及有关组织机构译名手册》为准;统计学常用符号及公式中的变量都要用斜体。

5.稿件处理

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即发出稿件自动回复函,投稿2~3个月后作者可通过电子邮件查寻审理结果,3个月后若未收到本刊修改意见或其它相关录用通知,作者有权将该论文另投它刊。稿件录用后,本刊以修改后定稿为准,严禁频繁改动。稿件接受后将于6~12个月内刊出,发表后赠送样刊2册。编辑部对采用的稿件可作必要的文字加工、技术处理和内容删节。

6.文责

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两投。作者来稿发表后,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编辑版权归本刊所有。编辑部有权将其编辑的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正式出版的光盘版收录,对此作者如不同意应在投稿时向本刊声明,否则视为同意。

用户评论

请登录后再使用评论功能

去登录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