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博士后制度优越性超发达国家 中国将成最具吸引力科研目的国家

时间:2018-04-27 编辑整理:早发表网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12月11日,2016中外博士后制度研讨会在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隆重开幕。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办事处主任、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广田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主任 Nancy S. Sung博士和美国天文学会《天体物理》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何锐思(Richard de Grijs)发表主旨演讲。

“我在中国从事全职的科研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真切感受到中国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科研目的地”。美国天文学会《天体物理》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何锐思(Richard de Grijs)在演讲中,毫不掩饰他对中国科研制度优势的称赞。他表示,中国有健全的科研基金资助体系和崇尚高等教育的社会氛围,“应当让更多的国外学者来中国实地考察和感受一下这里的科研环境”,何锐思教授指出。当天,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百余位中外学者和博士后齐聚横琴,就中外博士后制度的比较进行研讨与交流。


    



   从本届研讨会来看,与会的多位外国学者,均对中国的科研制度优势和对科研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由此对中国在未来吸引更多的尖端人才来华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景做出了乐观的判断。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办公室主任 Nancy S. Sung博士在介绍美国的博士后科研制度时指出,不同于中国的情况,美国的博士后制度是自下而上的,即没有国家级统一的经费提供,而是根据具体的项目来申请。项目不同,博士后的条件差距也很大。因为美国的博士后很大程度上依赖导师来提供经费支持,因此对导师的依赖性会很强。“这带来问题是,很多博士后不能保持学术独立。”Nancy博士指出:“这是美国博士后制度的弱点,我们需要学习中国在博士后培养上的制度优势。”


   起源于80年代的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虽是“舶来品”,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建成30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0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博士后人才队伍中走出了数十位院士。


   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巨大投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除了研究经费方面的高投入,我国也为高端科研人才提供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本届研讨会召开地横琴新区为例,2016年10月,该区出台了《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横琴站博士后科研人员每年在获得科研经费资助外,还将额外获得共计20万元的个人生活补贴。此外,横琴新区还在住房上给予保障,并为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提供便利。


   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我国“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广田薰对记者说,中国对高学历人才的鼓励措施比日本要完善许多。例如在北京,会给博士后及其配偶解决户口问题,这将鼓励更多的人才去攻读更高的学位。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现行的博士后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年的在站时间较短、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国际化交流程度不够等。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赵新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G20的创新议题里,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已达成共识,要推动G20框架下的青年科学家的交流。博士后是青年科学家里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今后将会继续加大我国博士后与海外交流的支持力度。


   荷兰籍的何锐思(Richard de Grijs)教授对记者表示:“就我所观察到的情况,凡是在中国生活学习,或是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的外国学者,包括我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都很热爱这里的科研环境。” 何锐思教授建议,应当通过举行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不同国家的学者来华参加学术交流或担任访问学者。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真正的科研环境。


   赵新力认为,从宏观战略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继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三个高潮的前期。“以科学技术研究作坚实基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迎来新一轮的快速的国家生产力发展和解放的浪潮。”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吸引力”。Nancy S. Sung博士认为,中国是重要的国家,人才培养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力。未来希望能和中国在学术领域有更多的交流,分享更多的成果。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