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兼论微课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与方法论创新

时间:2018-04-12 编辑整理:郑小军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当前,我国微课探索取得了进展,但仍处于“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的整体态势。剖其缘由,在于我们没有正确运用微课发展本身的内在逻辑(即微课发展之“道”)来引领微课理论体系的建构,而是主要借用微课技术(即微课发展之“术”)的迭代升级来改进微课的发展模式。在微课发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的拐点,微课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应超越现有微课研究视阈,站在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高度,从“道”“术”并举、互补融合、系统深入的视角来建构微课理论体系,并引领微课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创新。基于微课可持续发展之“道”建构的“五环互动”微课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由内到外包括微课理念环、微课理论基础环、微课基本理论环、微课相关理论环和外围理论环五层,而且五环之间存在20条路径互动关系,每一条研究路径两端通过信息流动、理论移植或嫁接等均可实现理论成果创新。基于微课可持续发展之“术”,应从政策推进机制、建设模式多元化原则、跨学科融合创新、技术迭代升级等方面创新微课发展研究的方法论。唯此“道”“术”并举,才能切实推进微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微课,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方法论创新,五环互动,“道”与“术”

一、为什么要开展微课可持续发展研究

1. 微课发展喜忧参半,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

2011年微课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微课在我国已有6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2011年的早期探索、2012年的酝酿准备、2013年的起步发展、2014年的快速发展、2015年的加速发展和2016年至今的内涵发展6个阶段。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微课探索取得了可喜进展,具体体现在:微课发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得比较好,不仅群众基础好,而且领导层高度重视;微课培训全面展开,微课技术得到普及;公众对微课的认同感越来越高;微课数量、规模可观,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微课发展呈现个性化、常态化、百花齐放态势;微课融入日常教学初见端倪;微课深入人心,渗透到学习、工作、生产、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微课研究取得数量可观的成果。

然而,我国微课发展总体现状依然是喜忧参半,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设计与创作误区、应用与评价误区、培训与研究误区(郑小军,2016)。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痼疾——“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人才匮乏、力量分散、浅尝辄止、盲目追新”,依然困扰着微课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出现了步伐放缓、后劲不足、公众关注度下降等迹象。这与微课发展陷入种种误区、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与科学理论指导不无关系。

2. 微课可持续发展呼唤高质量的微课发展研究

当前,我国微课发展正处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的拐点。一方面,国内微课概念自2011年首次提出以来,已被赋予本土化的丰富内涵,如果单凭引进国外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中国微课发展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微课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或高原平台期,如果单凭公众对新事物的好奇、热情和少数学者的执着、践行,难以继续引领大众。而盲目试验、试错纠偏、摸着石头过河,则会致使实践者走更多弯路,微课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目前学术界依然存在低估甚至贬损微课、忽视微课发展研究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认为微课太小,纯属雕虫小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微课研究更是上不得“台面”。二是认为微课是“炒作”“信息化秀”“新瓶装旧酒”“知识碎片化的元凶”(郑小军等,2014)。三是微课研究视阈狭窄,主要关注制作技术和应用实践层面,仅是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做的事情。四是微课“道”“术”分离、重“术”轻“道”,要么脱离技术(实践)坐而论道,要么忽视理论指导与提升,埋头沉溺于技术(实践)细节或盲目追新而不能自拔。此外,微课研究还存在如下诸多误区:忽视科学合理的微课研究方法论和基本框架,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微课发展相关主体意识不清、职责不明,微课发展动力缺乏可持续性,缺乏以互联网思维指导微课发展的前瞻意识,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微课新理论、新技术和全能型专家人才支撑(郑小军,2016)。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发展,人们对微课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微课发展的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公众的种种新质疑需要及时回应,概念迷失和认识混乱需要进一步澄清,发展误区需要深度剖析,微课个性化、多样化、常态化发展的对策需要研究提出,6年多的微课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提升,微课理论体系亟待建构。因此,加强微课发展研究,研判微课发展新趋势,拓展微课发展新路径,开发微课新技术与新工具;对微课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明晰利益相关者主体职责,制定有利于微课发展的政策,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和激励措施,研制具有战略眼光的微课发展规划,确立微课发展愿景,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微课发展模式、路径和解决方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微课发展创设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已迫在眉睫。显然,这样的微课研究已远远超越微课发展之“术”的层面,而是站在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高度,着眼于将微课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重点优先发展并将其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公益事业,开展“道”“术”并举、全面立体、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提升微课实践经验(微课之“术”),建构微课理论体系(微课之“道”),引领微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

微课可持续发展应遵循“道术并举、互补融合、以道驭术”的准则,正确处理好微课发展之“道”与“术”的相互关系。

微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创生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微课发展之“道”的本质就是纷繁复杂的微课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推动微课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即引领微课发展的理论,包括理念(思想)、原理、原则、方法论等,这些是微课发展之“魂”,用以统帅和驾驭微课发展之“术”。微课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理念引领、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内力驱动。

微课发展之“术”是指直接应用于微课实践中的技术,包括工具(器物)、方法、流程、策略、经验技巧、范例模板等,是微课发展之“体”。微课发展初期,基本上采取依靠微课技术的迭代升级及外力推动的微课发展模式,其中外力推动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政策牵引、机制激励、培训提升、大赛推动等,属于“术”的层面。

微课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道”“术”分离、重“术”轻“道”的误区,而应走“内力驱动、外力助推、内外兼修、道术并举、以道驭术”的发展道路,倡导“理念引领、理论指导、内力驱动”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政策牵引、机制激励、培训提升、大赛推动、技术升级”的外推式发展模式相结合。微课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集微课理论研究与微课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培训等实践探讨于一体,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唯此“道”“术”结合,才能推动微课可持续发展。

当前,探寻微课可持续发展之“道”,最迫切的工作是在全面总结微课发展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微课发展之“术”的基础上,静下心来建构微课理论体系,改变“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的现状,不断提升微课理论研究的质量。

三、探索微课可持续发展之“道”,构建微课理论体系

微课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但微课不同于普通课件和课堂教学,有其独特性,既要以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为指导,又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已有理论,必须建构出既反映微课自身发展逻辑(即内在规律),又体现微课发展与相关学科普遍联系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既要吸收国外微课相关成果,又要具有我国本土化发展特色。考虑到自洽性、复杂性和扩展性,笔者尝试建构了一个“五环互动”微课理论体系框架,从内到外由理念环、理论基础环、基本理论环、相关理论环、外围理论环共5层构成。

四、结语

微课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缩影”。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诸多成果经过“微课化改造”,均可以成功移植到微课发展研究中。微课发展研究应跳出以往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局限,站在更高的高度,广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系统科学、人文艺术等众多相关学科的已有成果,建构自洽、严密、可扩展的微课理论体系,引领微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