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成长小组制探索

时间:2018-06-06 编辑整理:陈诚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利于构建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相互关系,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鉴于此,尝试构建了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中学生成长小组制,从该制度的整体构想、建构路径等方面进行详尽阐释,以揭示该制度的丰富意蕴,对建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减少施行过程中的阻力。中学生成长小组制是对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须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而不断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成长小组制,自主性,小组合作,全员参与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6 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须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班级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阵地。科层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少数学生对多数学生的领导方式使大多数学生的领导、管理、指挥等多方面能力不能得以充分施展,有违教育公平,且易激发同学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同学间的友好合作。另一方面,“班主任主导”的管理模式束缚了学生个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且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因此,亟待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良性竞争与合作意识”。

一、中学生成长小组制的构想

中学生成长小组制是指在原有班委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小组分工、互助合作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学生自主管理小组模式。

1.中学生成长小组制的组织结构

学生成长小组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由科任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集体(辅助系统),二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主体系统)。在主体系统中,结合原有的班委制度,将班级大致分为七个异质小组:学习组、生活组、体育组、文艺组、宣传组、劳动组、纪律组。根据各小组的工作性质、内容细分出不同的管理岗位以及安排相应的人数,每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1~2 个岗位。同时,教师集体作为辅助系统,应积极配合各小组的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等情况在小组中担任指导教师。

2.中学生成长小组制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在教师集体中,班主任主要负责从宏观上统领小组事务,对小组实行间接管理。科任教师作为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的“桥梁”,则主要负责从实践操作层面帮助班主任,并对小组进行直接指导。教师集体以每周周会、每月月会的形式,总结小组管理中的得与失,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共同为小组的良好运转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以小组长、小组成员为代表的学生小组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建设、小组活动、小组评价等各方面的工作。学生自主管理应以小组长为核心,在全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班级的各项管理事务,促进班级发展与完善。整个过程中,学生小组在自主管理的程度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3.中学生成长小组制的功能与特点

中学生成长小组制实质上是一种扩大了的班委制度,使原来“一个个”的班委转变为“一组组”的班委,并加以制度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同时,教师集体对小组实行个性化的指导,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才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学生成长小组制度又是一种学生全员参与下的专项小组合作制度,多类型的异质小组各司其职,有利于打造专业化的团队,使班级管理朝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小组间的良好合作。

中学生成长小组是管理小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的结合,兼具管理功能、发展功能、情感功能、评价功能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开放性、发展性、情感性等特点。这体现在:其一,各小组岗位对班级所有成员开放,小组成员可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自由加入、自由转岗。小组之间互通有无、互惠合作、资源共享,具有开放性。其二,学生成长小组既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又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使得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进而能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具有发展性。其三,在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组中,小组内部较容易发展团结、友爱、互助等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情感性。

二、中学生成长小组制的建构路径

1.公平公开的岗位竞选,尊重主体自由与民主权利

主体教育观指出,教育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自由选择。同时,也要发扬教育的民主精神,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小组岗位的招募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岗位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岗位申请,并通过民主的方式参与岗位竞选。各岗位并非固定不变,学生如若发现有不适应的地方,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自由转岗。每学期举行一次岗位的重新申请和选举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岗位体验。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还应鼓励学生自由地寻找岗位、发现岗位、创造岗位。

另外,每个小组都应该有领导者(小组长),小组长能够协调各个成员的角色,落实各个成员的职责,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强合作的有效性。小组长的人选主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全班同学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进行,每位候选人通过公开演讲的形式竞争上岗,以保证选举的公正性。

2.特色性的组内建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各小组正式建立起来后,小组长作为小组的核心人物,应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目标、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在小组的目标建设方面,各小组成员应在综合考虑自身的期望、兴趣、能力等各方面基础之上,确立个体发展目标。同时,也应根据小组工作的性质、内容,确立小组目标,小组目标要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其次,在小组的制度建设方面,应该秉持人本主义的原则,在内容和文字表达上力求简洁精炼、通俗易懂、正面表述,在实际执行中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充分彰显团体的人文关怀,保证制度规范的实效性。最后,在小组的文化建设方面,应着重进行小组的核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例如小组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如每周评选“明星管理员”,来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多样的团体活动,如户外拓展训练、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等,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给自己的小组取个性化的名字、创作组歌、定口号、拍全家福、设计小组海报或组服来呈现小组的精神风貌。

3.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促进相互合作与竞争

小组内外部之间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在相互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小组的共同发展。

一方面,小组需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以促进班级发展。各小组可以按照自己所申报的班会主题进行策划,并展开竞赛,表现优秀的小组将获得一定的奖励,通过组间的良好竞争来激发小组活力。另外,对于校内的各项活动,各小组之间应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班级活动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小组内外部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组内部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读书研讨会、诗歌朗诵会、单词记忆比赛、科技成果展示会,等等。同时,小组之间也应加强学习交流。

4.多元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自我反思能力

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正确评价,是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能起到激励、指引学生的作用,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其中,学生自评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能促进“主体内在深层的能动性的开发弘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从评价主体来看,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集体评价;从评价对象来看,既包括对学生的个人评价,也包括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从评价方法来看,可采用谈话法、问卷法、观察法、自我陈述法等方法;从评价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也包含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从评价类型上看,以过程性评价、阶段性为主,以结果性评价为辅。小组每周应固定时间在小组内部开展针对个人的自评与他评,主要采用内部会谈的形式,以帮助学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月的阶段性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管理中的得与失,采用问卷的形式,以量化考核为主,旨在帮助小组改进管理;每学期的全员总结性评价,重在奖励优秀,以树立班级典型。此外,评价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引进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动力。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的相互配合,能使学生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工作,并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中学生成长小组制在建构中须注意的问题

1.班主任对小组管理的分寸把握

“自主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学生自主过程中的作用要从前台走向后台,扮演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和‘顾问’的角色。”[8]从学生成长小组的发展阶段来看,班主任对小组的管理是逐步放手的。虽然学生成长小组制的建设能够分担班主任的一部分管理工作,但是这种状况的转变反而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班主任具备全面协调、宏观指导等领导能力,使班主任由具体事务的执行者转变为整体事务的统筹者。因此,班主任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宏观规划与指导能力。换言之,班主任在小组管理的过程中要拿捏好分寸,要坚持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同时在明晰自身管理职责的基础上,也要学会尊重科任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利。

2.科任教师的合作意愿

建构学生成长小组需要教师集体的团结协作,需要科任教师团结在班主任的周围,在平时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额外抽出一部分时间、耗费一部分精力来对学生成长小组进行指导,以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对此,科任老师可能会有不解和排斥的情绪。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教师的参与。须要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奖励制度,实现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班主任作为教师团队的关键人物,也须具备综合融通的能力,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往实践促进教师团队的形成。此外,科任教师也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正确认识小组建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学生成长小组的建设。

3.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重要特性,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在小组构建的初期,学生可能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况,如不知道如何选择小岗位,不知道如何进行小组建设、组织小组活动,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规划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除了需要教师提供一定技术上的指导外,还需要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从内部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而自主意识的唤醒首先需要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生的

真谛,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识。同时,在小组构建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组的开放性特征,给予学生调岗、轮岗的机会,使学生在岗位的磨练中,充分认识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中学生成长小组制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师集体指导下的学生全员参与、自主管理。其有效实施的保障在于学校能发挥领导作用,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力量的配合。当然,中学生成长小组制度只是笔者的一种设想,还未付诸实践。由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中学生成长小组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不可预知的困难,因此,该制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而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