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提升策略

时间:2018-07-31 编辑整理:付丽和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就业人力资本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成功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存在着大学生适应经济新常态能力不足、大学生对就业人力资本认识片面等问题。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是提升就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通过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设置落实实践课程、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及能动积累人力资本等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人力资本。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策略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人学人数不断攀升。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录取率为34%,到2016年招生人数已上升到752万,录取率为80%。虽然国家最初实施高校扩招目的无可厚非,如提高国民素质,缩小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差距,推迟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间等等,但随之而来的、备受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于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高校的重要任务,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高校专门成立促进大学生就业机构,并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的提升亦属于此范畴内容。

一、就业人力资本含义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三者的投入决定了生产的产量。但在二战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这三者之外,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做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指出人力资本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积累起来用于生产其他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的耐用品,是体现在厂房、设备、原材料、燃料和半成品等有形的物质形态”,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外的物质;而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个体身上,是人的内在存在,能够为拥有主体带来收益,对生产起着关键性促进作用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步取代物质资本在传统经济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是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通过受教育、参加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式而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能力以及体力等,并通过就业获得价值实现且能够为大学生带来预期效益的价值总量,“具体可以包含大学生就读的学校专业、学位、成绩、获奖情况、任职经历、实践活动情况等”。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提升的重要时期,教育投资是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它既包括政府和学校的物力财力人力投资,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时间的投资等;培训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相对教育投资比例略低。

二、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适应经济新常态能力不足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以经济增长速度衡量经济的形态,强调“调结构稳增长”。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促使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而直接影响了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不仅要求就业人才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具有向高精尖发展的潜能,思维活动能力强,并对本行业发展动向有较为准确的判断,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等。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为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人才选拔中首选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只有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在经济新常态的就业市场中占优势。目前的就业市场中存在着用人单位职位空缺而招聘不到满意毕业生的现象,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不足是这种现象产生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直接与市场对接的人才,但有时培养的人才容易滞后市场需求。在过分强调经济超高速增长为目标的经济旧常态下,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的专业与课程、固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培养的人才与经济新常态所需人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高校管理大多采用宽松式自我管理,有的学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出人不出力、考试求及格等应付学习的心态,在课堂之外也未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未能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致使从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目前,各高校虽然为了促进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一些培训与社会活动,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仍不能达到“招之即用”,最终使得学生就业成功率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对就业人力资本认识片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帮扶与关注。进入21世纪,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为了推动大学生就业,政府在宏观政策、市场规则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导,如出台了西部服务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基层农村“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支边支教政策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要求高校给予就业困难大学生以一定的帮助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多方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人才招聘会等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家庭极尽所能多方努力,动用所有社会资本为学生就业提供满意的岗位等等。对于毕业大学生而言,他们虽然认可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帮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但对就业资本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从而导致其在校期间就业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就业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有的学生过分重视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而看轻人力资本对就业的作用。认为找工作主要靠家庭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个人需要有高情商和抗挫折等良好心理即可,人力资本中分数成绩只是能否拿到学历证书的条件,考试分数的高低无关紧要。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市场对人力资本供求状况等认识不清,没有将专业知识学习、就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社会因素外,高校中存在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毕业生数量庞大,高校师资相对不足,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帮扶方面所做工作有限,不能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对大学生就业资本方面的内容与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与指导;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仅仅专注于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将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人力资本内容以及未来就业趋势等内容贯穿其中。此外,有的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只关注国企和大城市,却不关注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等等。

三、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提升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外因是教育,内因是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得以实现,尤以高等教育为主;学生的个人能力、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品质等起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其就业人力资本需通过高校和学生两方面得以提升。

(一)提升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纵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特点。目前高校由于扩招,师生比例难以严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致使教师讲授课程门数多,教学课时量大,无暇细致深入思考研讨如何把每一门教授的课程内容以最优化的方式教给学生;加之有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学习能力受限,自我管理不足,考试求及格等心态,使得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学而不精”。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会因为理论薄弱而不能理解到位,难以掌握精髓。因此,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提升就业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市场需求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深入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深入理解与熟练掌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使其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课堂严加管理,避免学生在课堂中出人不出力等现象发生,确保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就业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

大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还可通过国家认可的考试与证书等方式得以体现,这也是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面。技能可分为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两方面。专业技能是如教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通用技能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些证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有效因素。

(二)设置落实实践课程

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各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作相应修订,取消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增加专业优势明显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尤其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这无疑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的高校因条件不成熟而不能大幅修订培养方案,还有的高校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数量庞大而不能找到足够的实践场所与基地,或师资紧缺而不能保证教师持续指导实践等现实原因,实践课程有时易被削弱或忽视。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倾向于选择同等就业条件下有实践经验者,这说明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个案分析、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见习与实习等内容。高校应从培养具有与市场对接能力的人才为出发点,在打好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人力资本。

(三))参与课外社团活动

社团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创建健康和谐校园环境必不可少的有效形式,也是大学生锻炼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的重要方式。社团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因相同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策划与开展共同组织的活动,在不断的分工合作交流中提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社团种类数量繁多,学生参与人数也较多,但在具体活动中存在着并不是所有成员都可参与到活动构思、策划等实质性能力提升的活动中,从而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参与层次低而降低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高校社团在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社团活动中,尽量使所有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与价值的实现,采用轮岗的方式让每位成员参与不同的活动类型与活动内容,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合作交往、组织策划、创新能力等。

除校内社团活动外,校外团体活动也是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提升的辅助方式。校外团体活动主要包括老乡会、俱乐部等。这类型团体的组成成员较之校内社团组成成员在专业技能、兴趣特长、年龄等方面范围更广,体现的社会联系更加宽泛。大学生通过这类平台借助成员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一方面可建立一定的社会联系网络,拓展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在成员交往中以不同于校内团体的交往交流方式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就业人力资本。

此外,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模拟应聘、演讲比赛、职业规划比赛等活动,不断锻炼与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为日后就业求职加分添彩。

(四)能动积累人力资本

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使人力资源载体掌握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具有经济意义的生产能力的活动”。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前三者主要通过经济和教育的方式投资,属于外在的人力投资;学生自身属于内在的人力投资,主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投资,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意志力、投入的学习时间等多方面。有学者认为,在外在人力投资相近的条件下,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造成学生问人力资本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有的学生非常努力,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技能,可以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学习愿望不强烈,可能一无所获,人力资本存量不显著”。因此,增强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效提升其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大学生进入社会职场之前属于准劳动力,其积累的人力资本的多少与质量决定着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从长远角度让学生明白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以及与个人终身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习是强化职业知识技能、深刻理解人生意义、明确人生发展目标的最可靠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丰富学科知识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不断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热情;其次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个人利用自身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体现为个体通过内控力量控制自身行为。大学的灵活开放的学习特点及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强的特点更宜实施自我管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合理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规划和策略,通过课堂渐次渗透、谈心了解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较高的人力资本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因素。因此,高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就业能力的各种人力资本要素,在此基础上,依据大学生未来岗位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在课内外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对就业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其知识、技能、实践活动能力等人力资本,最终为顺利就业做好充足准备。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