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祈近代侨批跨国网络的历史变迁

时间:2018-06-11 编辑整理:焦建华 来源:早发表网

[内容提要]近代侨批跨国网络萌发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的水客行业,20世纪20年代之前 逐渐形成,其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因二战时期厦门、汕头以及东南亚地区先后被占领,侨汇跨国 网络遭受重挫。二战结束后,因侨汇众多和金融投机盛行,侨批跨国网络进入鼎盛期。然而,因侨民逐渐认同于当地,当地政府限制或禁止侨汇,以及新中国政策变化,侨批跨国网络趋于消逝。 [关键词]侨批跨国网络;历史变迁

近代侨批网络是在侨批寄递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跨国商业网络,主要以闽粤和东南亚各 地批信局为基础,包括杂货店、进出口商行等传统商业组织和近代邮局与银行,经营侨批的收集、寄递、分送、回批收寄等业务。近代侨批跨国网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发展而成,覆盖了东南亚广大华侨居住区和中国闽、粤(包括 海南)两省、上海及广西部分地区。迄今为止,学界尚未系统探讨侨批网络的历史变迁,本文将就此全面深入探讨,以期完整揭示近代侨批网络及侨批业的发展规律,以期丰富华侨史和近代经济史的研究。

一、侨批网络萌发时期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

因侨汇数额与频率有限侨批业最早经营方法为个人零散经营,即水客形式,这是侨批网 络的萌发时期。所谓水客,又称“走水”,潮汕 称“溜粗水”,漳厦称“客头”或南洋客,原是城与乡村问往来行商,后来扩展到海外,泛指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替海外移民捎带钱物给在国内家眷或亲戚以谋利的人。另外,部分水客兼为东南亚地区招工或带人出国,又被称为 “客头”,而且水客和客头后来越来越不可分。

客始于何时无从查考,18世纪末已有水客不少记载,19世纪记载的更多,往来于东南亚的水客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仍然存在。随着移民日趋增多,捎带钱物的行为逐渐演化成一种收寄信款的专门职业。19世纪中期,水客业务已很繁荣,华侨汇款“多托水客,或相识之归侨”,往返时间较长,水客一般按金额抽取 10%的手续费。创水客人数也比较多,汕头19 世纪末20世纪初约有800多人,香港约200多人。19世纪中期闽南几县就达一千多人;厦门20世纪初期约有1200人;从1848年到1910年,仅福建永春县就有30人;南洋等地水客也为数不少,仅新加坡一地就有潮州籍水客200多人。

水客是批信局出现之前的主要经营形式, 是侨批网络的萌发期

首先,水客将中国闽粤侨乡与东南亚地区之问的联系内容更丰富,更为常态化。随着西方国家开发东南亚以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更加频繁。由于两地之间并没有邮政或银行的联系,水客作为海外华商中的行商,往来于中国和东南亚之间,发挥了闽粤与海外地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沟通了闽粤乡村、 城市与东南亚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充当了沟通国内外信息、互递亲友馈赠的使者,传递国内外信息和钱物,深受华侨和侨眷欢迎。水客充任了闽粤侨乡与东南亚侨民之间的资金通道和信息媒介,加深了闽粤地区与东南亚之间的地域、信息和资金的联系,这正是后来侨批网络的主要职能。当然,这种联系更多是通过流动的 个人来实现,更多是地域上网络,而且联系也较为分散,运转频率也较低。

 

其次,水客时期形成侨批网络一些主要制度与职能。如信汇制度、侨批“帮号”制度、 按址登门送款和代写回批等,正如饶宗颐所言:“现时批业之登门收寄按址送交,以及回批 交还等手续,无一不循水客之旧惯”,这些制度在侨批网络形成与运转中不可或缺

 因此,水客奠定了侨批网络构建的基本制度与运作基础,对近代侨批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其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侨批网络形成时期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19世纪中后期,批信局相继建立,分布逐渐广泛,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他局联号(代理),在国内外分联号之间投递侨汇与批信,或由各地“批脚”投递,有时批脚也没有固定批信局,往往替数家批信局投递。除少数批信局能在国内外设立独立的分号或联号外,大部分都是与其他局号建立代理关系,共同完成侨批收 集、侨批寄出、侨批分送和回批寄递等事宜。因此,近代侨批网络盘根错节、纵横交错、星罗棋 布、四通八达,或自成网络,或受托中转,甚至可以只替批信局投递,联网灵活方便,既有固定联网,也有临时建网,较之早期的邮政网络有过之 而无不及。此外,批信局以自身业务关系为基础,也充分利用服务日趋完善的现代金融与邮政服务机构,从而在20世纪20年代前已形成 了一套较完整的经营网络体系,其最显著表现 就是广泛分布的批信局。

(一) 闽南批信局

福建最早的批信局据说为1871年创办于安海的郑顺荣批馆,厦门较早的是黄日兴批信局,规模最大的天一批信局开办也较早,由漳州人郭有品1880年设于厦门。闽南批信局以厦门最多,据业者估计,80年代,厦门有批信局8家,及至1901年厦门批信局已达30家。 20世纪初,厦门已有批信局70多家。当时三家以中国为据点的批信局中,有两家,即天一和悦仁总号在厦门。天一批信局规模最大,该局先后在马尼拉、西贡、槟城、新加坡、棉兰、巴达 维亚、万隆、三宝垄、仰光等地设置分行或代理店,而在福建境内泉州、漳州、同安、安溪、安海、 金门、惠安等地设立分局。另外,泉州、漳州、 安溪、金门等地也设有批信局,主要将侨批直接送达收款人,不过无法确知局号数目。

(二) 潮汕批信局

1829年,汕头有余庄批信局和澄海致成批 信局分别设立;1856年德利批信局设立;1858 年常丰泰设立。1870年,汕头又设立了经营泰国侨汇的致华丰、永华丰和永和丰等批信局, 1882年时已有12家批信局。瞄其后,潮汕地区批信局益增多。20世纪初,汕头比较大的批信局有56家,较小的批信局还有十余家。其中,再和成总号在汕头,其他批信局多为代理店,受东南亚批信局委托,较大的代理店一般会在澄海、海揭、潮阳、揭阳、惠来、普宁、饶平、大 浦、丰顺和梅州设有分号。

(三) 香港中转局

香港为中国南部汇兑中心,东南亚批信局与厦门、汕头等地有业务往来时,经过香港中转获利甚大,因而香港的客栈、银号和南北行等皆从事汇兑业务。据1914年日本台湾银行调查, 香港经营侨汇的批信局或钱庄等中间店共有 20余家,其中代理汕头的共11家,而代理厦门的9家。这些中间店通常每年收取50—100元不等的代理佣金,或按照办理汇款的金额,抽取 2%作为报酬。

(四) 东南亚批信局

东南亚批信局非常多,而且多以东南亚为总号据点,规模大的会在香港、琼州、汕头和厦门等地设分行,其他则于同处设置代理店以保 持两地间的联系。当然,设代理店为多数,占 90%以上。根据顾客地域不同,东南亚批信局可分为潮州帮、广东帮、琼州帮和福建帮。新加坡是南洋各地中枢地,苏门答腊、婆罗洲和爪哇等也以它为中心,批信局数量极多。20世纪初,根据日资台湾银行统计,大小约有200多家,潮汕帮较大的有15家,较小的40余家;福建帮较大的约36家,较小的50余家;广东帮较大的有17家,其他惠州、高州和雷州等约50余家;槟城较大批信局有6家,其他有70-80家, 数目仅次于新加坡。

至于东南亚其他地区,潮汕帮主要分布在泰国,1911年时泰国批信局从约20家增加到 58家,分属潮汕、海南和客家;四1914年有五十多家,其中80%是潮汕帮;另外安南10余 家。福建帮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和印尼,由于菲律宾华侨主要是福建人,因此菲律宾批信局基本上都是福建帮(7家)。此外,印尼有20家, 主要分布在巴达维亚(11)、万隆(1)、日惹(1)、 梭罗(3)、三宝垄(2)和井里汶(2)。广东帮批信局分布在巴达维亚(1)、日惹(1)、三宝垄 (1);嘉应州帮主要分布在巴达维亚(8)、三宝 垄(5)、井里汶(1);安南批信局有30多家,主要为琼州帮和潮汕帮控制;仰光有天一和瑞仁2家。总体而言,批信局数量已大大增加,初具规模,分布范围也大大扩展,已经遍及闽粤主要城市以及东南亚主要地区和城市,以批信局为基础的侨批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侨批网络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1938)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前期,批信局进入快速发展期,侨批网络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 批信局数目快速增加,分布地域更为广阔

闽南地区,根据福建省邮政管理局统计,正式登记注册的批信局总数为:1931—1932年分 别为255、228家,1933、1934年总数不明,但从厦门的数量可知其不少;1935--1938年分别为 166、142、137和120家,其中厦门1931—1938 年分别为其他196、177、174、135、140、116、114 和26家(鼓浪屿有68家)。根据国民政府规 定,批信局以1935年总号数为限,此后只减不增。1938年5月厦门为日本侵占,厦门批信外迁,岛内批信局数目急剧下降,而鼓浪屿、晋 江等地迅速增加。另外,没有在邮局登记或借用他局牌照营业的批信局为数也不少。除厦门外,晋江、东山、云霄、诏安、永春、洛阳、涵江、漳浦、安溪、金门等地也有不少批信局,较前一时期分布更密集,区域更广阔。

潮汕地区,据《潮帮批信局》及“续集”二书 所载大体统计,1920--1938年汕头设立的批信 局就有74家,投递局18家,期间实际营业的批信局先后达100家,投递局37家,另据日本三十年代的调查,汕头有66处,广东省内其他各地有27处,合计93处。1935年在汕头邮政局领有执照的批信局计110家,其设立海内外 的“分号”共计790家。1937年,仅汕头市注册批信局有66家(广东其他地方27家,共计93 家),圆翌年增至85家。

 东南亚地区,20世纪20年代后,批信局更为兴盛,数量大幅增加。1930年,马来亚、婆罗洲、缅甸共有批信局210家,印尼60家,泰国 80家,法属印支区50家,菲律宾15家。1940 年,新加坡、巴达维亚、曼谷、马尼拉和西贡等地批信局共计419家。

 由上可知,这一时期批信局快速发展,数量 大幅增加,而且分布地域更为广阔和稠密,即使 一些偏远地区的华侨也会相应存在侨批服务机构。

(二) 侨批网络的制度化趋势由于商业网络本身是一种非制度化、非正 式的商业联系,其运行的外在宏观环境,如国 家、法律等又是制度化组织或规定,商业网络必然会与这些现实世界的正式制度发生联系。滨下武志曾指出,过于“制度化”的社会,需要思考如何与这种现实的、“非制度化”的网络对接。同样,商业网络也要考虑与制度化世界的对接,发挥其影响,以充分维护自身利益。因此,网络演变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目标引导驱动, 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的凝聚力与影响力。“识别网络演变的目标引导特征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该网络中是否存在一个管理实体,它作为经纪人(broker)计划和协调着整个网络的活动。  这一管理实体可以是该网络内部的某个成员, 或专门扮演协调角色的某个独立的行动者”。 “这一实体的任务就是帮助构建网络,协调和管理它的活动,支持网络成员企业和网络层次的目标,并且提供一个集中的场所来开展对这个网络来说关键的活动”。

侨批网络的发展即如此,在非正式网络的基础上,出现了制度化的组织,即侨批业公会。 侨批网络制度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闽粤 和东南亚各地先后出现侨批业的民间协调机 构——侨批业公会(名称各异,如汇兑公会,银信业同业公会等)。由于侨批公会的重要性, 几乎每个侨批业较发达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侨批业公会。1926年,广东汕头将清光绪中期设立的南侨批业公所改为汕头华侨批业公会, 1931年又改为汕头市侨批同业公会。福建有厦门华侨银信业同业公会、晋江银信业同业公会等。东南亚各地也有侨批业公会,泰国有暹罗华侨银信局公所(1930年),新加坡有闽侨汇 兑公会、潮侨汇兑公会和琼侨汇兑公会,马来亚 有槟城银信业公会、雪兰莪中华汇业公会,马六 甲中华汇业公会等。“由于清晰的边界、集中的领导和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结,使得这类网络能够在政治及其他事务中以一个行动者的面目出现”。正是由于侨批业公会的建立,侨批网络看起来像一个正式组织。侨批业公会在维护侨批网络和业者利益、协调网络内部(国内批 信局、国内与国外批信局)关系、负责与政府交 涉协调等事务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为侨批网络 提供了组织支持,并为网络的稳定和完善提供了制度保证。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