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例扁平疣的皮肤镜特征分析

时间:2018-08-08 编辑整理:孙瑜,张峻岭,刘栋,孔祥君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目的应用皮肤镜对扁平疣的图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为扁平疣的皮肤镜诊断总结相对明确的诊断特征。方法对2014年9月一2叭5年3月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47例,217余处皮损进行皮肤镜检查。获得特征性图像资料。结果扁平疣皮损图像显示为3种形态,即环状结构围绕着点状血管,颗粒状凸起内可见点状血管,及扁平均质样结构内散在分布点状血管。结论皮肤镜有助于快速无创的诊断扁平疣。

关键词:扁平疣,皮肤镜,寻常疣,类扁平疣脂溢性角,汗管瘤

皮肤镜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非侵袭性诊断工具,通过光学放大、浸润和偏振技术显示裸眼无法观察到的皮损表面和皮表下结构特征,成为连接临床和组织病理的桥梁…。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并分析扁平疣的皮肤镜学表现,并研究扁平疣与寻常疣、类扁平疣脂溢性角化以及汗管瘤等皮肤病的皮肤镜鉴别要点。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4年9月一2015年3月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47例,共217处皮损,临床诊断为扁平疣,并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病程3~24个月,临床表现:面部,手背,上肢及躯干部位可见米粒至黄豆大的褐色或肤色及粉红色斑丘疹。

1.2皮肤镜检测方法皮肤镜检测:采用韩国DR.CAMSCOPE台式皮肤镜及美国3Gen公司DermliteDL3手持式皮肤镜分别对该47例患者217处皮损进行观察并留取图片。

2结果扁平疣患者皮肤镜下皮损图像见图l、2。

 

人选的47例患者的217处扁平皮损的皮肤镜表现,93例(42.86%)分布在面部,53例(24.42%)皮损分布在躯干部位,71例(32.72%)分布在肢端。

面部皮损表现:皮疹多呈粉红色至淡褐色,部分年幼的患者可见灰白色皮疹。皮疹呈椭圆形圆形以及多角性结构,孤立分布或聚集成片,皮肤镜下多数可见到淡褐色至褐黑色密集分布的微小环状结构,其环状中央多可见到单一存在的点状血管结构,呈红色至暗红色。

躯干皮损表现:皮疹呈灰白至淡褐色,多呈圆形及椭圆形,略隆起于皮面,如“饼”状,多孤立分布。其上多可见散在分布单个血管结构,血管间距大致相同。

肢端皮损表现:皮疹呈红色至淡褐色,多呈椭圆形及多角形,多孤立分布,亦可见融合分布的情况。其表面多可见散在分布灰白色圆晕状结构,其中央可见单个点状血管结构。关闭皮肤镜的偏振光模式,可见皮损表面分布血管处可见颗粒状凸起.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扁平疣在皮肤镜下具备部分相对特异性的特征表现,可以起到辅助鉴别诊断的作用,且因发病的时间进展及部位不同,皮肤镜下的形态特征也有所区别:(由于部分患者的多处皮损发生时间及部位不同,因此下表以皮损数量计算)见表1—3。

 

3讨论

扁平疣是一种常见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扁平隆起的皮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多由HPV一3、10型感染引起,少见的可由HPV一28、29型引起。部分扁平疣在临床中难以与脂溢性角化等疾病相鉴别。

由之前的表1~3笔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扁平疣皮损中央的血管渐渐变得不清晰,慢慢仅剩皮损周边血管可见。

 

由之前的表1~3笔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扁平疣皮损中央的血管渐渐变得不清晰,慢慢仅剩皮损周边血管可见。

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瘤病毒当侵入增生性的基底上皮细胞后,有效感染和过度增生的诱导就开始启动【2】。由于病毒受细胞免疫控制,使其在免疫豁免的终末细胞层的表达并脱落,使终末细胞成为多层鳞形。最终其皮损中央角质堆积,导致其透明度下降,皮损中央血管结构对于皮肤镜逐渐不可见,仅剩周边血管结构可见。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扁平疣、部分寻常疣、类扁平疣脂溢性角化以及部分汗管瘤非常难以鉴别,而在皮肤镜下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将这几种疾病予以鉴别。经过大量临床观察笔者将上述4种疾病在皮肤镜下的主要特征总结如下,见表4。

皮肤镜作为对色素性皮肤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无创性临床检查方法其应用价值已经得到认可,而关于扁平疣的皮肤镜临床检查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中笔者统计研究并总结了扁平疣的皮肤镜学诊断特征,并与寻常疣、类扁平疣脂溢性角化及汗管瘤的皮肤镜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皮肤镜在扁平疣的成熟运用能够减少一定数量的皮肤活检,从而减轻患者在诊断疾病时的痛苦,并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方便快捷的辅助手段。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