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和香港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之比较研究

时间:2018-03-06 编辑整理:胡建兰 来源:早发表网

中国内地和香港有着几千年采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务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和实践运行杌割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内地奉行的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民生建设模式,民生迅速改善;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入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特区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演变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内地民生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多渠道就业体制正在建构、社会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但内地经济结构尚在调整之中,转型目标尚未实现的国际国内环境,民生建设和发展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人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在名称上内地多用民生这个概念、香港特区则多用社会福利来表述,本研究忽略两地在名称和表述上的不同,主要是比较分析其实质内容上的相似与相异,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社会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1. 两地民生福利基本理论与价值原则之比较

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有着几千年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原则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内地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内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该目标的根本路径是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国家实施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计划与干预,促进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改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奋斗目标,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共同旨向。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有休息的权利……有受教育的权利”“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及“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发展经济和共同富裕成为内地民生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导向。

本世纪以来,为化解市场经济下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资源不公、环境恶化等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持续改善、推进社会公平公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民生福利建设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习近平上台伊始,就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阐述十三五时期我国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凸显对民生福利的重视。(2)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将人民幸福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面对当前经济增长减速的国情,中共中央多次提出,要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探索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经济新常态模式,为民生福利注入了新的灵魂。(3)守住底线和公平公正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1的民生工作思路,“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新思路。习近平多次强调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确保人民生活底线相结合,这是具备时代特色的民生建设创新型理念。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