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笔下的暗杀者形象分析

时间:2018-03-13 编辑整理:张黎顺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巴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以一个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形象出现在文坛之上,这种政治思想也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例如巴金在《灭亡》《电》中多次塑造了一批“青年革命党”的形象,这些人都是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革命家,值得注意的是这群革命者选择实现政治理想的方式竟是实行暗杀活动。塑造这样一批为国为民的暗杀者,体现了巴金独特的政治理想和澎湃的革命热情,也能看出巴金对于这种暗杀行为的态度。


一、引言

巴金曾说过:“五四以前,中国有各种思潮,我最先接触的是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为巴金的创作思想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巴金本人也多次进行过承认。他曾经如此写道:“我坦白地承认我的作品中总有一点外国‘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由此可知,巴金创作中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巴金前期的文学创作可以看作是在无政府主义思潮催动下迸发的艺术作品,其突出表现就是激情宣泄型的艺术风格。“我的作品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薄弱,所以我的作品中含有忧郁性,所以我的作品中缺少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是他的真实写照。受个人赴法留学经历和回国后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双重影响,巴金前期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信奉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革命者,从这些主人公的身上都能窥见作者自身的影子。例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作品都塑造了理想化了的青年革命家形象,这些人多数性格内向偏激,并且大多数身患疾病,在革命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摇摆纠结,表现出“救世主”一般的个人牺牲精神。

二、巴金笔下暗杀者的特点

巴金笔下的暗杀者都是情绪激昂的叛逆者和反抗者,他们的全部言辞都是关于人类之爱的说教议论和对于罪恶之徒的诅咒和蔑视,他们的最终结局都是高尚的献身行为和对黑暗的舍命一击。其中一些革命者都在抗争过程中将自己的性命化作刺向黑暗社会的匕首,以决然无畏的精神完成了对自由精神的殉道。他们就是巴金小说中一批特殊的人物形象———革命党中的暗杀者形象。他们在巴金前期的小说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杀者内心具有强烈的复仇性和破坏欲。《灭亡》中的杜大心被塑造成拥护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杜大心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路上失败之后就转而奔突到了反抗之路上,他投入到叫作“社会主义革命团体”的怀抱中。他说:“我已经敲遍了人生的门,但每一扇门上都涂满着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未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因为生活已经变成了涂满了无辜者鲜血的屠宰场,所以他将怒火倾泻到了现实之中。面对这个令人心灰意冷的现实,杜大心发誓要“担起人间的恨和自己的恨来毁灭这个世界,以便新的世界早日产生”;“拿自己痛苦的一生做例子,来煽动人们的恨。”出于这种强烈的破坏欲,杜大心为了给战友张为群报仇,奋不顾身地向军阀头子“戒严司令”复仇。但他的冲动之举没有获得成功,还白白让自己一命呜呼。

王学礼是《死去的太阳》中的年轻烈士,他曾经是五卅运动的工人领袖。在他们的罢工运动被破坏时,他带领少数激进的工人怀着强烈的复仇怒火连夜放火烧毁了工厂。他不幸被捕押到刑场上之后,由内而外都迸发出了冲天的怒气,愤怒的气势完全压倒了敌人。如他在鼓动工人时的演讲:“一条疯狗,挨了打,它也要疯狂地咬人,它若是咬到人,人就会死。难道你们连疯狗也不如吗?”但这种英勇的行为只是出于仇恨和破坏性,体现了这些青年革命者的精神状态和内心驱动力。

(二)暗杀者在行动中体现出十足的盲动性。比起荆轲、专诸等一批古代刺客,巴金笔下的暗杀者们明显缺乏缜密的计划和对后果的考虑,更多是出于对个人信仰的狂热和复仇的冲动。师复曾如此形容无政府主义:“各国之无政府党,大抵只有自由聚集之场所,而无全体固定之机关,其性质不过俱乐部,其作用则不过传播聚谈而已。其集合亦完全自由,而无一切手续,⋯⋯无政府党员之行事皆自由独立,不受指挥,不俟全体之决议。”而出现在巴金作品中的角色,显然就是师复所形容的行事自由独立的个人主义者。即使他们也会有小团体组织,但彼此之间没有领导权和命令权。在《电》中,以李佩珠为核心的无政府主义团体中,敏为了给明复仇,决意只身去行次反动旅长。他这一行为虽然遭到了小团体中所有成员的一致反对,但谁也不能阻止他。结果敏的暗杀行动并没有奏效,而且给他们的革命团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三)暗杀者信奉个人主义,从未联系和发动群众。巴金笔下拥有数量不小的革命者,其中搞恐怖暗杀活动的也不在少数。而这些暗杀者却是游离于群众的孤独者。他们在从事革命活动中自视甚高,对人民群众十分疏远,把他们当作未被教化的愚昧者。正如敏得知自己的朋友被军阀杀害之后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晴天,一切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马路上非常拥挤,依旧是那么多的行人,闹的,笑的,静的,跟平常没什么两样;但是在敏的眼里陌生的,好像跟他隔了一个世界一般”。“他们不知道,”他低声地说,不觉怜悯地笑了。以上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了敏是站在超然独立的立场上俯视普罗大众的,并没有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平等的交流。敏不但不去帮助他们进步,而且刻意疏远大众,把自己当作遗世独立的“救世主”。但因为他们不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结合起来,就难以产生对革命前景的清醒认识,取而代之的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洪流会有一天来扫除一切,淹没那一切,这洪水会洗出一个新鲜世界来。”然而他们却不能判断这股洪流的走向,更不知道洪流来临的时间。故此在这种绝望的心情下,他们抛弃了计划和安排,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进行恐怖暗杀活动。

三、结语

巴金所信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投射在小说中就形成了特有的“革命青年暗杀者”形象,这些狂热的青年革命家将痛苦和憎恨作为实施暗杀行动的原动力,但又因为与生俱来的盲动性和孤高气质而难成大事。巴金的作品在描写青年革命家去勇敢地暗杀、慷慨地复仇时,也表现了深深的悲哀。《灭亡》的结尾,杜大心用生命的代价去行次戒严司令,但讽刺的是,戒严司令筋骨未伤,反而借此勒索了二十万现款,使得他的几个姨太太都添了不少首饰,而杜大心的首级被挂在电线杆上示众,不久就化为臭水。作者的这种思想已经通过杜大心,也通过敏的悲剧得到了证实。可见巴金虽然尊重和同情这些暗杀者,但并不支持这种暗杀行为。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