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探讨

时间:2018-06-29 编辑整理:财务报告分析,新经济环境,课程改革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文章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视角,探讨在“互联网+”“共享经济”“大数据分析”等新经济环境中,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在会计教学中的定位,论述其改革的必要性,初步提出改革过程中可行的教学方法设计与预期目标,并阐述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角色地位的转换问题。

关键词:财务报告分析,新经济环境,课程改革

一、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定位

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综合性与适用性均较强的经济与管理交叉学科,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一般高校会在大三或者大四阶段开设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这是因为财务报告分析与审计、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部控制、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纳税筹划等学科内容都有交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能理解、学习。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以财务报告为主要分析资料,财务报告包含的内容有公司年度报告、预算报告、会计核算最终呈报的四表一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管理会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报告、董事会报告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新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成熟,大数据、“云计算”、共享经济、智能化等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要素,这势必对会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基础技能外,还必须有履行会计管理职能的意识。应明确会计部门处在企业组织机构内部信息共享的核心地位,善于以会计部门核算信息为数据支撑,以公司战略管理为导向,及时借助共享信息和大数据,动态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与专业的分析评价。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势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所学与执业的契合度。

(二)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以德勤机器人投入使用等为代表的会计核算智能化技术越来越普及,这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监督职能日益突出;当前环境下,企业的运营与资金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并不断延伸;企业的全面预算、成本管理、经营管理决策等均建立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执行会计的监督与管理职能。由此可见,新经济环境对会计的核算职能、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深入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报告包含企业的“四表一注”、预算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等内容,会计职能的转变要求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也应随之改变。

(三)新经济环境下人才需求发生转变

会计作为参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必备工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我国也一直在探索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层次。目前,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均开设了会计专业课程,会计人员在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但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高端会计人员以及具备综合能力的具有国际会计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缺乏,会计人员结构分层现象明显。2017年我国正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目的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门槛,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素质,更体现其专业化。财政部在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加强会计人才建设——《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中强调了我国在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渴求。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高校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

(四)新经济环境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

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培养单位,我国高职高专以及中专院校也设置了会计学相关专业,向社会输送初步具备实操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在会计人员实操方面,高校毕业的学生上手速度相比于高职高专没有优势可言,因为在学科设置上,高校更关注学科的系统性以及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着力培育具备完整系统的会计学相关专业知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而高职高专、中专院校则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学科,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中实训、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本科类高等院校的学习周期也要比高职高专院校长,这样一来,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并不占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高校作为国家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一直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的重要机构,高端复合型人才出自高等院校的比例要远高于高职高专院校,很多大型经济组织在培养会计类高级人才的过程中,也会提出硬性要求,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非常注重储备人才是否接受过全面扎实系统的专业教育,是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讲究人力资源成本与收益投入回报之间的长期效应。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和步入社会后的适应速度?如何使在校大学生树立客观远大、具备可行性的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高校会计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代表性课程,在教学改革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设计

(一)财务报告分析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就成为了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而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将通识教育、专业学习、交叉学科基础理论学习、实训相结合展开教学,但是高校因为观念的落后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实训这一模块普遍滞后、参差不齐,经管共享型综合实验室的推广与使用虽然越来越普遍,但是并没有结合现实中的最新案例展开,在方式与内容上与学生工作后从事的实务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能力差甚至出现逆反心理。随着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极佳切入点。对具有较强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财务报告分析课程采用案例教学,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客观可行的职业生涯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高校向社会输送符合当前人才需求梯度的高质量会计人才提供建议。

(二)案例分析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的具体设计

财务报告分析作为以会计报表为主要分析资料的学科,财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往往经审计后和年度报告一起列报公告,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目前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整体的盈利质量及各方面的能力。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若评价完成后,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及企业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当前的财务报告分析教学大多局限于传统课程讲授,缺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开放性,没有锻炼学生的沟通与组织分析能力,更多的是从核算角度分析财务报表列报合理与否,而没有在更广义的层次上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会计的管理职能,学生不能从整体着眼分析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缺乏综合性的评价,导致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面狭窄,缺乏远观性。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了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案例分析是较为可行的方法。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中,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性地选取当前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展开分析,同时可以使用新经济环境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搜集与整理资料,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够通过分析报表资料,了解目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行业情况,在分析过程中根据案例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与组内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自我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课程改革要教师先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科发展与学生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好初步的理论引导和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在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既带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学生对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敏感度,引导学生在实务层面,站在全局视角,有逻辑性地着眼整个实务流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会计专业的角度,对公司给予综合客观的评价和预测,为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成为课程主角,只有着手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度。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