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分析: 青年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视角

时间:2018-07-04 编辑整理:沈 杰 来源:早发表网

摘 要: 世代分析是基于世代理论的一种研究视角, 同时也具有研究方法的作用。 世代理论是当代 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 可以为探究人类世代的具体成因、 演进规律以及代际关系性质、 代际互动模式尤 其是不同世代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问题提供观察角度和分析工具; 在其中, 青年世代的角色和地位一 直受到特别的关注。 作为青年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代理论既从具体层面回答了青年世代 与成年世代的关系性质、 互动模式及其替代规律的问题, 又从更深层面回答了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世代理论及其分析视角最能够体现青年社会学的学科特色及其蕴含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世代理论,世代分析, 青年社会学, 青年世代, 成年世代

在青年社会学 ( sociology of youth) 这一学 科的基本理论领域中, 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问题是最基本的又是最丰富的, 内含有两个层 面的意涵: 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青年个体与社 会整体的关系, 还有一个独特的表现形式是青 年群体与成人社会的关系, 更具独特性的表现 形式是青年世代 ( generation) 与其他世代的关 系, 而青年世代与成年世代的关系一直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的演变进程从一种独特的视野来 观察则是经由世代与世代之间的相互更替而达 成的。 故而, 代际更替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传 承机制, 同时又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更新机制。 若要认识和理解这两种基本社会机制的具体运 行状况, 就必须探究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类世代 的兴起衰亡及其相互关系、 互动模式等。

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 世代理论 (generation theory) 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学术领域, 一方 面是一种独特的理论取向和探究视野, 另一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方法进路和分析工具。 其旨趣在 于, 对于具有生物层面、 心理层面、 社会层面和 文化层面规定性的作为一种有机体的人类世代的 具体成因、 演变规律以及代际关系性质、 代际互 动模式尤其是不同世代在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的 角色等问题做出探究与回答。 在其视域中, 青年 世代持续地受到一种特别的关注。

世代理论有着久远的学术智识渊源, 如果 愿意的话, 人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 哲学家、 社会思想家们那里。 然而, 作为一种 独立的理论形态, 尤其是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 学的一种学科知识形态, 世代理论则是在 20 世 纪得以正式确立的。

当今时代, 在全球范围急剧而深刻的社会 变迁进程中,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世代现象以 及作为一种价值认定的世代问题, 因为凸显而 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相关的探索与研究更加 呈现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从而使得世代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许多学科的要件。

在青年社会学领域内, 青年文化、 青年运 动等这些青年影响社会的独特文化力量或社会 力量, 常常是以世代这一中介形态表现出来的。 更有甚者, 在一个社会中, 青年的分化也会表 现为不同的世代, 即不同的青年世代或同一个 青年世代内的不种群体。 可以说, 在进行社会 分层时, 与财富、 权力、 声望等指标一样, 世 代也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区分度的重要分层指标, 从一定角度看, 甚至比另外那些标准包含着更 加特殊的意义。 青年的价值观及其取向上的特 征往往可以成为划分不同青年世代以及同一青 年世代内部不同单元的一种重要标志。 因此, 对于处在社会变迁进程中青年群体的研究而言, 世代分析必然成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研究进路。

一、 世代分析作为青年社会学的 研究视角

在这里, 世代分析研究视角具有三个层面 的含义: 具有理论建构的功能, 有助于形成一 定的概念范畴体系; 发挥方法论的功能, 可以 提供观察的视角和领域; 体现分析工具的作用, 能够对一定的社会事实或现象进行量度。 世代 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研究进路, 主要得益 于世代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所给予的贡献。

(一) 青年世代的作用: 从 A. 孔德假设到 M. 米德命题

古代的社会思想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 出于父权主义的立场, 尽管曾把代际冲突看作 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因, 然而, 他们大多以歧 视性的眼光看待青年世代的社会地位。 只有到 了人类历史上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当青年作为 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进 程中展示自身时, 才促使一些社会思想家明确 地认识到并承认青年世代在社会变迁进程中的 能动作用。

1. A. 孔德的理论假设

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A. 孔德在其代表作 《实证哲学教程》 第四卷 (1838) 中曾经指出, 人的生命周期与代际更替的节律相关, 从而与社 会进步的特征相关。 如果所有个体的平均寿命缩 短或加长, 那么, 社会进步的节律也会发生变化, 寿命的延长意味着进步节律的放慢, 因为老 一代寿命延长, 其局限性、 保守性等的影响时间 也会相应地更长。 虽然生命周期过于缓慢的节律 是有害的, 但是, 代际更替过快也会有危险, 这 样可能会造成生命的浮躁和思想的肤浅, 人的潜 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 孔德认为, 30 年的 代际距离是社会有机体必不可少的。 进步的节 律、 保守与革新的力量也应归因于这一生物学事 实。 进一步推演, 孔德的社会变迁节律与 人类世代更替相关, 这一思想中实际上暗含一个 深刻的假设: 若是每一世代生命周期越短的话, 势必社会的前行动力机制则越强劲。 其深义启 示, 青年乃是引动社会变迁的一种因素。 基于既 定的价值立场孔德并不赞同老年世代的势力格局 被青年世代所改变, 而出于正视事实与前瞻, 他不得不承认, 青年世代在人类社会历史变革进程 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2. M. 米德的文化命题

二战之后科技迅速发展使整个世界处于深 刻的剧变之中, 代际隔阂或代沟现象日益凸显。 文化人类学家 M. 米德在其名著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1970) 一书中, 对于代际张力现象尤其是青年世代的文化引领 作用做出了睿智的分析。 她指出, 当今时代社 会生活中年轻世代与年长世代之间呈现的冲突, 究其根源, 并不在于两代人所存在的生物学层 面和心理学层面上的自然差异, 也不在于两代 人所存在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上的习得性差 异, 而是在于两代人所存在的社会文化传递上 的综合性潜能的不同。

现实生活中代沟现象凸显的特征常常表现 为某个重大的社会性或历史性事件的发生, 从 而导致十分强烈的经历和体验。 因此, 这种事 件似乎在文化层面上划分出前后两代人。 在 M. 米德看来, 二战之后一些重大标志性事件的出 现, 如 20 世纪 50、 60 年代全球性青年运动的 发生, 宣告了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和前喻文化 时代的逝去。 她强调, 后喻文化即青年文化似 乎不仅是一个社会文化范畴, 而且引发了一种 社会运动。

M. 米德极其鲜明地揭示了青年世代在社会 变迁中的能动作用。 在她看来, 具有更强的适应特质、 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世代, 可 以发挥出引领社会前行的作用。 因此, 年长世 代向年轻世代学习不仅在整合层面上消解了代 际 冲 突 而 且 在 发 展 层 面 上 促 进 了 自 身 完善。

N. 从 A. 孔德的理论假设到 M. 米德的文化命 题, 社会理论中出现的这一巨大跃进, 极其鲜 明地反映出在急剧深刻的社会变迁进程中青年 世代的角色和地位的深刻变化, 也是辩证逻辑 的重要方法之一即逻辑与历史统一的一次充分 体现。

(二) 代际之间的互动模式

对于世代之间的互动模式, 有关学者提出 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尽管出于各自的价 值观和理论取向, 这些观点之间存在差异, 但 是, 概括起来说, 世代之间的基本互动模式大 致可归结为两大类型: 一类模式表明了代际合 作、 代际促进的特质; 另一类模式表明了代际 冲突、 代际阻挠的特质。

J. 奥尔特加·Y. 加西特对于这一方面所做 的分析可谓全面而深刻。 在他看来, 每一世代 的生活基础都依据于前一世代所留下的文化遗 产如价值观、 信念、 习俗、 准则等, 同时, 每 个世代在生活中又都将会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天 赋而做出应有的努力。 在社会生活中, 一旦青 年世代与成年世代在基本价值准则上达成共识, 他们就会相互支持, 产生一种和谐感和目的感, 从而形成了一种聚合性结果; 与此相反, 一旦 两个世代在基本价值准则上难以达成共识, 他 们的生活进程中就会产生一个分歧性时期并且 出现青年叛逆的现象, 于是意味着形成了一种 解构性结果。

(三) 世代理论的范式

K. 曼海姆在 《论世代问题》 一文中, 基于 对他之前的世代理论传统的批判性回顾, 将它 们划分为两种主要的理论范式: 一种是实证主 义的世代理论, 另一种是浪漫 - 历史主义的世 代理论。

实证主义世代理论的核心特征在于, 把世 代理解作特定的一个时间段, 也就是说, 将相 同年龄的人群划归为同一世代, 哪怕他们在价 值观念、 行为方式上并不相同。

实证主义者之所以对世代问题感兴趣, 原 因在于, 他们认为能够触及人类存在的一些终 极性因素, 例如, 生死轮回、 可测量的生命跨 度、 规律性的世代更替间隔等, 依此进行探究, 便可以发现人类命运所得以呈现的某种形成和 景观。 而其他一切现象都以生命过程作为其条 件并作为此过程某些关系的表达。 如果人类的 终极性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般所理解的人类存 在便会终止, 文化、 传统、 创造性等也将会消 失。K. 曼海姆认为, 尽管主要代表人物的 观点有所差异, 但实证主义理论范式对于世代 问题的基本共识是, 基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 代际更替的生物学法则, 揭示出历史演变节律 中所蕴藏的一般规律。 其理论旨趣在于以生物 学视界来分析智识潮流和社会潮流的变迁模式, 以人类物种的生命基础来描绘人类社会进步的 轨迹。 于此过程中, 一切事物都尽可能地被简 化。 所剩下的世代问题的核心便是要发现社会 生活中年老世代被年轻世代更替所需要的平均 时间, 尤其是要发现年轻世代存在时段的起始 之点。

浪漫 - 历史主义世代理论的最实质性观点 在于, 认为世代的划界依据是内在时间, 共同 的精神和社会的决定性影响塑造了世代的内在 一致性, 或者说, 同一世代都体验到了从盛行 的精神、 社会和政治氛围中所产生的主导性影 响。 由于世代存在是一种内在时间现象, 所以, 是不能被测量的, 只能以纯粹的质性方式加以 体验。 在 K. 曼海姆看来, 虽然这种理论揭示了 世代现象独有的内在特质, 可也存在一个致命 性问题, 即完全掩盖了在自然层面与精神层面 之 间 存 在 着 一 个 社 会 力 量 发 挥 作 用 的 领域。

L. 曼海姆指出, 应该高度重视的是, 就对 于世代现象的影响因素而言, 任何生物学的节 律和精神性的因素, 都必然要通过社会性事件 或者说社会过程机制这一中介才可能发挥其作 用。 因此, 如果对于这种重要的构成性力量不 加以考察的话, 那么, 世代问题探究便会失去 原有的丰富内涵。 而这一观点正好表达了对于 世代问题研究具有核心地位的社会学的根本 立场。

(四) 世代的理想类型

世代理论在探讨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和存 在的世代时, 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和实践意义的世代分类。 然而, 应该注意到的 是, 这些分类主要属于理想类型, 在现实层面 上主要是以青年世代作为经验材料来源的。 建 构出的主要类型有心理世代、 社会世代、 政治 世代和文化世代。

心理世代 世代理论对于心理世代的分析, 强调的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性。 J. W. 歌德是对 心理世代做出了重要探究的开创性人物。 他指 出, 在人类生活中, 青年期尤其是性格形成期 的重要经验, 对于每个人世界观的最根本方面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 在社会生活的演进 过程中, 将同一世代的成员联结起来的纽带乃 是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于是, 这种纽带也就 产生了另一种重要的功能: 把这一世代的成员 与其他世代的成员之间做出相互区分。

社会世代 关于社会世代的核心观点认为, 人们的重要社会经历和体验是划分不同世代的 决定因素, 而这种经历尤其体验是由重要社会 事件塑造的。 在社会世代理论的开创者 W. 狄 尔泰看来, 世代可以定义为一种从质上理解的、 关键之点是经历某些重要社会历史事件并体验 了其影响的人们。 对于某一批人而言, 之所以 属于或不属于同一个世代, 其决定性因素在于 他们是否具有同样的重要社会历史经历及其体 验。 W. 狄尔泰对于世代的最关注点, 不在于年 代学上同时期概念, 而在于人作为主体所体验 到的共同社会历史经验的质的重要性。

政治世代 关于政治世代的根本性观点是, 人们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独特的政治态度, 源自于他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较为稳定 的生活环境的独特性所塑造。 政治世代理论的 代表者之一 M. 里泰拉认为, 经历了历史事件 的独特性, 处于性格形成期的个体便具有了同 一种基本的历史经验, 于是, 这种个体在成年 期生活过程中, 其政治态度方面便不会出现较 大的变化。 因此, 性格形成期的经验存在根本 一致性或共同点的人们就可能成为同一政治世代的成员。

文化世代 作为文化世代创用者的 M. 米 德基于对社会变迁进程中文化传递机制差异性 的分析, 在世代类型学与文化类型学之间建构 起了独特的相关性。 她提出了三种楷模文化类 型即前喻文化、 互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并指出 与它们相对应的世代类型分别是老年世代、 同 龄世代和青年世代。 而这种世代类型与其所代 表的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更替过程, 则从更深 层上表明了社会历史演进的方向。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