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六行体"小诗的实践

时间:2018-06-13 编辑整理:曾心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泰华“小诗磨坊”,成立11年,成员l3名,出版了1l本《小诗磨坊》,共收了2644首小诗。他们为2l世纪的现代汉诗的文体建设,尤其是诗体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健词:小诗磨坊、六行体、诗体建设、诗体重建

一、

据吕进考证:“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4卷l期刊登的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九首诗,应该是中国第一批新诗。所以,1918年1月是新诗的生日。”由此,可以确认,“九首诗”便是开启了中国诗歌新的里程碑。从此,以自由诗为主的新诗便走上了中国的文学舞台。泰国华文新诗是受到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波及和影响的

泰华最早出版的第一本新诗集,即1933年林碟衣的《破梦集》,至今也有83年了。纵观泰华诗歌界发展的轨迹,最早旧体诗集是1938年,同年出版的有汪了侬·陈国华《侬华集》与钟静庵的《钟静庵》。两者比起《破梦集》新诗集迟了5个年头。之后,泰华诗坛出现了新体诗和旧体诗两条腿走路。据统计:至2017年,出版新体诗集88本,旧体诗集43本。

中国以自由诗为主的新诗,其影响波及全世界的汉语诗歌界;受到中国影响的泰华新诗,也是以自由体诗为主。因此,自由体诗在泰华当代诗坛逐渐充当了主角。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格律旧体诗,随着老一辈诗人的去世,逐渐走向“消亡”的趋势。

上个世纪的泰华自由体诗,在艺术创作中,几乎是属于那种“挣脱一切诗美规范的自由诗”,未见有人在诗体重建的理论上进行探讨,在创作上也未有人进行“创格”的尝试。

泰国出现对新诗体“创格”的尝试,应是2003年初。当年整个泰华文坛正处在萧条寒冬季节,《世界日报》副刊主编林焕彰,精心策划,对《湄南河》和《索罗河》副刊进行改版,其中增设了一个“专栏”,叫“刊头诗365”,即一年365天,每天在刊头左上角刊登一首小诗,并规定写六行内的小诗。这该是在泰华诗史上的首创,也是泰华新诗体“创格”的初啼。

2006年7月1日,由林焕彰和我在“小红楼·怡心苑”共同策划,在泰国成立类似诗社的“小诗磨坊”,成员(按年龄排列)计有:岭南人、曾心、林焕彰(台湾)、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奠凡)。因七位在泰国,一位在台湾,故称“7+1”,象征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了5周年,“小诗磨坊”成员又增加三位(晶莹、晓云、蛋蛋),在“小诗磨坊”10周年庆时,再增加二位(范军、杨博)。11年来,“小诗磨坊”同仁,心力一致地共同探讨和实践六行内小诗新美学、新诗体,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世界文艺出版社和留中大学出版社出版了11本《小诗磨坊》,共收了2644首小诗。还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小诗磨坊》泰华卷一、《小诗磨坊》泰华卷二,泰华小诗磨坊十年诗选《十年,才开始》。2017年4月23日还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诗磨坊小诗精选》和《曾心小诗500首》。2017年4月东南大学文学院举办了“国际小诗暨小诗磨坊作品研讨会”。大会围绕小诗暨小诗磨坊小诗,尤其对《小诗磨坊小诗精选》和《曾心小诗500首》进行研讨,提交的论文近30篇。这些成果是在延绵十多年来的泰国小诗热潮氛围中运应而生的;小诗磨坊的同仁是一群有心尝试构建六行以内新诗体、新形式的实践者。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以大量受到了读者和研究者认可的诗作来证明:“六行体”是可成为新诗文体建设的一种可能。

王珂在《磨坊为何享誉世界——(小诗磨坊小诗精选)序》中写道:“诗体是对诗的形式及文体属性的制度化,诗体建设难是百年新诗的最大问题。在大陆学者倡导‘诗体重建’不太受欢迎的形势下,由13位诗人在泰国曼谷(其中一人主要生活在台北)创建的小诗磨坊却成绩斐然,在华语诗歌中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经过十年的建设,小诗磨坊名副其实地成为新诗史上第三次小诗运动重要的‘创作基地’和‘交流中心’。当今诗界有无数个诗社诗群,小诗磨坊却能一枝独秀,享誉世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优秀的作品,‘磨’出了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技巧的现代小诗,很多作品都堪称现代汉诗中的精品。其次是有成功的运作,把小诗的诗体建设视为系统工程,加强与社会联动,重视生产手段、营销方式和传播策略,尤其是重视诗体的特殊生态,把诗体生态视为和商品生产场一样的交流圈,遵守社会运作系统的基本构建模式,重视知识轴心、权力轴心和伦理轴心,通过整体传播来完成诗体传播及诗体重建的重任。小诗磨坊为21世纪的现代汉诗的文体建设,尤其是诗体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

诗学家吕迸说:“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而不是为数很少甚至单一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规范自由诗;倡导现代格律诗。”们创作六行内小诗该属于“规范自由诗”的一种,不让它无限的“自由”,成为无岸的河,而让它只有在六行内的‘自由’,带着六行内的镣铐在诗的舞台上跳舞,跳出各种形式外在美的舞姿。

经过11年的实践,原规定“六行内的小诗”,分别有一行诗,二行诗,三行诗,四行诗,五行诗,六行诗。究竟写几行最多?我做了统计:《小诗磨坊精选》共550首,其中有417首是六行诗;《曾心小诗500首》,其中有403首是六行诗。从这个统计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向:多数定位在“六行”。“六行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故此“六行”小诗,无形中成为小诗磨坊同仁基本追求“相对固定的形式”,成为一种诗美的规范的重要诗体形式之一。

“六行体”诗,古已有之,在唐诗宋词元曲中均可找到,在汉语新诗中也随处可见。在五四的白话诗,最早的小诗经典——冰心著的《繁星》,开篇第一首就是六行诗: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在泰华最早的第一本新诗集——林碟衣著的《破梦集》中,也可找到六行诗,如《鞋》:

鞋,如今我已与你无缘,

你别来勾动我的心。

过去我看你躲在玻璃橱里很美,

我就日夜渴想,

到哪时才有一双柔白的足来穿你,

而且那足是我所永远占有的。

因此,“六行体”诗,在现代“自由诗”中,前人已有,但当时他们还没当作一种诗体进行探索。到了2003年开始,盲人李忠利创作并发表“六行体新绝句”,至2006年lo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新诗中国风:盲人李忠利诗选》,步之后尘还有麦芒著的《六行体诗一百首》。他们写的“六行体诗”,比较严格,“具有准格律体l生质的四二式六行体诗。”以麦芒的《胡杨树》为例:“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腐/三千年后成灰,,谁说世上没有万岁爷/沙漠里的胡杨树便是。”这种四二式六行体诗:“前四句写事,写情,写物;后二句是哲思式的或格言式的总结语。前四句和后二句之间,存在着三种严密的美学或题旨意义的逻辑互动。”

小诗磨坊的“六行体”小诗,文体虽受到六行的束缚,但它可在有限的空间拓广无限的空间,寻找无穷的机会,在六行诗坛舞台上狂跳、大跳自由“舞”。就其形式而言,既摆脱格律禁锢,不讲韵脚、平仄和对仗,又以抒情小诗的“主情”,随着感情的起伏,感情的扬抑顿挫,自然呈现诗的音乐性和节律性。“分行排列只是诗的一个外标志”。“小诗磨坊磨出来的‘六行体’诗作,六行之变异非常丰富”(林焕彰语)。

王珂在《曾心小诗的文体价值》一文中说:“泰华小诗由于林焕彰的倡导其基本形式控制在6行之内。曾心受林焕彰的影响,格外青睐‘六行诗’。但是他没有只把小诗写在六行,克服了小诗的诗体形式的单调乏味。尽管写的是小诗,他却采用了多种诗体形式。《局势》《老树的身影》《水布》《月亮》《老相册》等多首六行诗都采用了中外诗歌都非常流行的‘双行体’,一首诗就分为了三个诗节,暗合‘举一反三’的哲理。如《树的轮回》的诗形如下:

从土地长出来

活在蓝天底下

日月是我的父母

星辰是我的兄弟

风雨最了解:

我永久的家在何处

曾心对‘双行体’的重视也证明他作为·个小诗诗人,也具有文体自觉和工匠精神。”

王珂从“六行体”的多种诗体形式中道出“双行体”,只是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吕进曾说:“诗行是诗的感情单位,节奏单位,音韵单位,是诗情向前发展的跳跃基点。”小诗磨坊”同仁在实践创作中“暗合”了吕进所说的三个“单位”,随着“诗情向前发展的跳跃基点”而产生变异多样的“六行体”排列形式。大略归纳,除“双行体”外,还有以下几种:

(1) “豆腐干”型。如晶莹的《七夕遐想》:

请双手轻抚脸颊

以接续我隔空的亲吻

请双手轻放胸前

以触摸我同你的心跳

还劳喜鹊搭桥吗?

银河天堑已跬步咫尺

全诗六行,诗行基本均齐,只是第一行、第三行、第五行都少了两个字,像一块被咬了三口的“豆腐干”。

(2) “挑担”式。如岭南人的《婚姻物语》

路.坎坎坷坷——

脚在路上

鞋在脚上

鞋舍不合脚

有谁知道

脚,含泪不说

全诗六行,上下独一行,似双脚。中间四行,似躯干,外观像“挑担子”似的。

(3) 图案型。如苦觉的《痴白》:

守黑不守白

守白不守黑

心中脑中梦中忆中

常守住一片空一片白

全诗六行,节奏跳跃。呈现“白”与“黑”图案。

(4) 开口型,如博夫的《想醉》

每天都会喝上三杯

一杯记忆

一杯乡愁

一杯童话

喝醉了就没有苦楚与烦恼

但三杯下肚还不让我醉

全诗六行,上一行似上唇,最下二行像下巴,中间三行似张着口。

(5) “楼梯”式,如今石的《猫》

我的花花失踪了

同时失踪的还有

梁上吊的一条腊肉

当我悄悄打开后院的门

花花正蹲在那里听老鼠讲课

讲台上礼盒里躺着一条腊肉

全诗六句,最后两句是垫板,随着步步升高,像爬“楼梯”一样。

(6) “箭头形”式。如晓云的《药引》

情人节爱

情过生日啦

我的肋骨又隐隐作痛

医生开了药方

药引是——

初恋

全诗六行,前三行递增3个字;后三行递减三个字。形成一弓箭头。

(7) 短句体。莫凡的《野趣》

风铃

鸟唱

花舞

风弹琴

全诗六行,前三行,是单名词,双名词。后两行是主谓句,最后一行,是主谓宾句。全诗只有11个字。

(8) “诗眼”型。如林焕彰《在寂静的山路上》

树,呼吸的声音

山,呼吸的声音

大地,呼吸的声音

云,呼吸的声音

雾,呼吸的声音

我听到的声音。

(9) 方正型。如杨玲的《中秋节》:

圆圆的月亮

圆圆的月饼

圆圆的笑脸

圆圆的身影

圆圆的佳节

圆圆的赏月

前五行平平,大体均齐,对称。第六行,另起一行,像张开了“诗眼”。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