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18-07-31 编辑整理:许泽芳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政策,而“一带一路”的建设离不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扶持。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育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从政府、学校、教师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院校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所应具备的适应性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认知能力、识别能力、应变能力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涉及不同文化环境是必然的,因此,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根据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具体能力的测量问题,而应侧重从政府、学校、教师等角度在制度设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着手,首先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性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专项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推动高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现阶段主要以金融、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科技物流等为重点建设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建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财政教育资金投入也非常有限。实践中,“一带一路”走廊涉及的文化及教育背景非常复杂,在国内多以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为主,在国外也多以贫困人群聚居区为主,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极易产生交流障碍。可见,文化差异性问题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现实性问题。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在财政教育资金投入上若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教育资源的基本需求,则难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实现真正整合,也无法进一步强化各国在产业合作中的深层次交流。

(二)学校课程设计与实践偏离

复合型语言人才是推动文化交流的前提。根据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国内高等学校名单显示,高职院校约有1400所,其中开设涉外语言类教育专业的学校约占65%。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涉外语言教育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考虑实践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大多数高职教育普遍仅限于传授基本知识,学生大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面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辨析等综合能力,即应更多地重视语言的应用能力,考虑语言的人文性,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不同语言文化精神的理解,而不仅仅表现为对语言的字面解释。

(三)复合型优质教师人才缺乏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各显神通,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招聘到心仪的优秀教师,打出了非常诱人的招聘广告作为筹码,可见,社会上非常需要复合型优质教师。国内传统复合型教师的培养长期受国内教育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化教育的要求。现阶段,国内教师培养的方式虽然较多,但大多数培养方式的教学质量不高,不少教师参加培养的目的具有功利性,如为增加工作竞争力迫于考取新学位或新证书等。同时,鉴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用人制度陈等,导致原本具有复合型教育能力的教师大材小用,未能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教师资源配置的错位,导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对复合应用型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加深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家文化竞争软实力

1.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体现的,语言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会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解决不同文化产生的冲突时,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仁者无敌”、“厚仁重义”等理念都是矛盾化解的良药。“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仅仅体现为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其中还包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我国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同时,更希望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心胸开阔”、“互利共赢”等优秀思想。

2.有助于借鉴国际优秀传统文化。语言同时也是传播国际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多样性对跨文化交际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功底,同时还需要对不同语言背景下具体的文化实践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及领悟,更需要利用个人综合能力调和不同文化冲突的矛盾。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教师的功能并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者,其还应承担向国内人民传播国外优秀文化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积极发挥教师作为跨国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即可以实现对国际优秀文化的借鉴,又可以丰富国内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积极推动我国多元性文化体系的建设。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1.有助于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为跨文化产业的发展储备教师资源。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推动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提高“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构建一支复合型的高质量教学团队,这支团队应具备掌握多国或多民族语言以及整合各类优秀文化的能力、拥有国际文化视野以及广阔的知识结构、具有改革精神和创造意识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既可以在实践中促使国内高职院校涉外语言类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又可促使复合型教师队伍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可为跨国文化产业储备专业的教师力量,可谓一举多得。

2.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跨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要求。“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建设归根结底需要靠具体的专业人才实施,教师仅能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在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前提下,培养具体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本就缺乏,其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持续地输出高质量的各类人才资源,如深谙国际规则及惯例的专门人才、精通各类语言的专门人才、掌握谈判及交涉能力的专门人才等。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建设和培育,我们不能让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建设的瓶颈。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政府层面:制定专项培养制度,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

1.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专项制度制定。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强关于“一带一路”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制度的顶层设计。鉴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文化背景复杂,若在建设中单纯沿用现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制度,难免导致该制度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因此,从具体操作来讲,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的实地调研,熟悉沿线的文化风俗,并针对沿线的实际文化制定高校教师专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制度,从宏观上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制度的思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当地文化特征制定高校教师特色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具体来讲,当地政府应充分把握当地文化特色,分类别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以综合提高高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针对当地语言习俗,制定特色语言教育课程;针对当地礼仪风俗,制定特色礼仪课程;针对当地饮食特点,制定特色餐饮课程等。

2.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专项资金投入。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结构。具体来讲,中央政府在配置专项财政教育资金时,应重点考虑高校教师“一带一路”沿线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适当将专项教育资金倾斜性投入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需求强烈的地域,满足该地域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中央政府还应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专项资金的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传递的效率,保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现公平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完善支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专项资金补贴制度。具体来讲,地方政府应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专项补贴的类型,如针对“一带一路”建设设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专项补贴基金,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的建设,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长效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学校层面:拓展培养渠道,吸引优秀人才

1.拓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渠道。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拓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培养的思路,全方位为各类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社会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眼界。同时,可通过制度设计鼓励优秀的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以优化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知识的结构。另外,各高职院校之间应定期开展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的交流,学习彼此的优秀培养经验,探讨具体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并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等。另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应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外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具体来讲,双方可通过合作开设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以及互相派遣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等形式来提升彼此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

2.引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多渠道招聘具有优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人才。一般来讲,培养一名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人才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而通过招聘优秀教育人才,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学校自身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人才的时间成本,而可以利用外聘人才快速提升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降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完善本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建立激励性的教育人才储备制度,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优秀人才在考虑具体的就职院校时不仅仅关注基本的福利待遇问题,其通常更关注就职院校本身的平台效应,即该所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能给其发展更多地带来什么。可见,高职院校在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时,同时做好硬件及软件上的功夫都显得非常重要。

(四)教师层面: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教育模式

1.擅于利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资源。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学校等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的比重,发挥自身利用资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熟悉政府扶持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各项教育性规章、制度及细则。例如,部分地方政府对从事稀缺性专业教育的教师每年会提供一定数额的教学基金补贴,从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师均可申请。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资源,例如,举办国家、省、市级关于跨文化教育重要研讨会、以跨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出国交流机会、关于跨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关于跨文化教育进修的资格等等。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可积极利用院校的互联网在线学习库,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育经验。

2.创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创新是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动力。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思维,实现由“被动灌输式”教学向“主动探索式”教学转变。具体来讲,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推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与学生实现全面互动,此模式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还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况创新情景教学要素,丰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育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务性。具体来讲,高职院校教师应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探索类似于“课堂进企业”式教学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实用性跨文化教育人才,为我国培养储备更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师资力量。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