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创刊那些年

时间:2018-06-19 编辑整理:王科正,陈丽丽 来源:早发表网

王科正,1939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曾任黑龙江省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于1976—1979年在创刊之初任责任编辑,后任《图书馆建设》主编,是《图书馆建设》创刊之际的主要执行者。他的口述资料对于《建设》的历史研究具有关键性价值,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能够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基础素材。

问:王馆长,您好。您是《图书馆建设》的创刊人之一,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

答:你好,我1939年3月25出生于德国柏林,因为当时我父亲被任命为伪满驻德公使馆书记官。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我随母亲坐轮船返回,先到大连,然后辗转回到哈尔滨。之后一直在哈尔滨定居,成长、上学、参加工作都是在这里。

问:那您是什么时候进入图书馆这个行业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答:1945年11月3日,我父亲到长春后,被苏联红军冠以“间谍罪”带到了苏联。所以我在填履历的时候要写“父亲失踪”,因为当时家人真不知道我父亲哪儿去了,伪官吏、中资产阶级这两个政治标签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以致于1958年高考的时候,只能被第二志愿哈尔滨师范学院物理系录取,而无法实现从医的志愿。上大学半年后,在体检时发现身体不好,就因病休学了。我有个高中同学冯振东没参加高考,直接就参加工作了,分到省图书馆筹备处,在和兴路的沙曼屯,后来把临时馆舍迁到博物馆的地下室。1958年底,在我病休期间,因图书馆缺人,冯振东找到我,让我去帮忙,说有份工作不累还有收入,我就这样到了图书馆工作。当时接待我的是李桂珍主任,还有管理部主任赵丽珠(后任业务副馆长)。筹备处主要是筹备建设文昌街的省图书馆的,包括业务建设及建筑。就这样,我就来了省图书馆工作,当时做义务馆员,就是帮忙的。

问:您来图书馆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答:来到图书馆之后,赵丽珠馆长让我学习张雁馆长写的有关汉语拼音的读本。张馆长是汉语拼音方面的专家,特别是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方面的专家,张馆长说让我学会汉语拼音,组织咱们馆的目录,我就学了这本书,然后又学习了苏联的一本业务教材,内容包括目录组织等。我是咱们馆卡片式目录组织的创始人,是用汉语拼音组织音序目录的先行者,黑龙江省图书馆是全国第一家用汉语拼音音序组织字顺目录的。好多的规则都是边实践边总结出来的,很快我就组织了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3套目录。目录组织好后,我又被调到采编部做文献分类标引。这个时候我的目录工作就交给夏洪川的夫人张玉琴来做。当时的分类工作是在博物馆的地下室进行,每人每天标引80种图书,当时共有十几个人,每天定额管理。我记得当时的口号是:日夜奋战,迎接开馆。那个年代,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劲头儿特别足,就是想尽早让图书馆开馆。

后来黑龙江省图书馆建成,我就到了辅导部,具体负责全省市县的业务辅导工作,当时的主任是赵丽珠,她由管理部主任转任辅导部主任。与我同到辅导部的尹素文,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常到市县馆去,我们二人共同编制了一个农村图书室的分类简表。在这个阶段,我们接受的业务训练和学习就比较全面了,不单纯是采编的工作,包括读者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研究的问题面比较宽也比较广一些。当时还去地市县指导工作,主要是基础业务建设工作,包括把图书室建立起来,培养图书管理员。

问:那么您是什么时间进入编辑部工作的呢?

答:是1976年到编辑部的。咱们馆的惯例是刊物由辅导部编辑、发行和管理,创办的刊物命名为《图书馆通讯》,办刊的初衷是业务辅导,没有学术交流这个概念。刊物是辅导部开展业务辅导的有力工具之一,当时全国各个省图书馆辅导部基本都有刊物,也都是这个功能和性质,主要总结本省的经验,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馆里就把筹备刊物这件工作交给我来做,首要的任务是要收集党的相关方针政策,然后再把有些馆的经验收集整理起来,合到一起就凑成了一期刊物。把这些稿件送给主任审阅,经主任同意后我就开始操办怎么刊印的问题,当时黑龙江省政府有个铅印室,我在他们的材料室选了当时刊物的封面,就是你们看到的黄色的封皮儿。刊名怎么办呢?在当时是个费脑筋的问题,处理不好是政治问题,谁写都不是很保险,最后确定下来,在鲁迅的手迹里查找“图书馆通讯”这几个字。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这几个字作为刊名。在当时没有编辑部这个部门,就只有我一个人负责这项工作,直到赵世良来了,才成立了编辑部,专门来办刊物。

问:那就是说您参与了刊物《图书馆通讯》筹划和创刊号的编辑工作。我翻看了当时的期刊,都是毛主席语录等内容,那么这个内容的把握是随机的还是有标准的?都是由您来决定的吗?

答:这个就是一条标准,就是最新的,最新的毛主席指示、诗词就要转载。当时是由我自己决定,因为这个没有异议。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文化阵地。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因此必须占领这个阵地。当时没有什么学术研究,就是经验的介绍,介绍如何为工业生产服务,如何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文化阵地,所以除了转载毛主席的指示和诗词外都是经验介绍,主要是将会议交流的经验拿过来发表。

问:刊物在1978年改了刊名,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答:1978年,图书馆面临整顿,要加强业务基础建设,早日开放,这个时候就有了业务研究的气氛;加之,当时我们馆的《图书馆通讯》和北京图书馆的《图书馆学通讯》非常容易混淆,,所以就有了改刊名的想法。我们几番斟酌,决定改为《黑龙江图书馆》,比较有地域特征。《图书馆通讯》是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的内部发行刊物,后改名为《黑龙江图书馆》。1979年学会成立之时该刊成为省学会与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办的刊物,也是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备案了的,所以当时这个事情说得很清楚,《黑龙江图书馆》的前身就是《图书馆通讯》,《图书馆通讯》是在1976年创刊的,1978年改名为《黑龙江图书馆》o所以我一直主张咱们的创刊时间应该是1976年,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期刊,只是改了刊名为而已。《黑龙江图书馆》这几个字同样是从鲁迅手迹里面查到的,封面没有进行改动。

问:您在2008年第4期《图书馆建设》创刊30年专刊上辨析了《图书馆通讯》与《图书馆建设》的关系,认为其是《图书馆建设》的前身,但是目前咱们学会也一直都有内部刊物(现名为《黑龙江图书馆工作通讯》),与《图书馆通讯》一样都是辅导部的内部刊物,以作省内图书馆业务指导之用,那可不可以认为《图书馆通讯》是辅导部内刊的前身?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答首先,《图书馆通讯》和现在的内部刊物没有任何关系。它(《黑龙江图书馆工作通讯》)什么时候创刊的我不知道,目前来看是总第83期,那么根据时问来推断,这本刊物有20年的历史,那就是说,这本刊物是90年代创刊的。这个问题在哪儿呢?你们有一个误解的地方,当时的《图书馆通讯》不是咱们省学会的刊物,当时还没有省学会。而且,我馆曾经在1959年办了一本刊物叫《黑龙江图书馆工作》,1958年11月14号,根据省文化厅指示,馆务会决定组建黑龙江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省馆任主任馆,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后,决定把面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刊物——由省馆主办的《黑龙江图书馆工作》变为面向全省各系统图书馆的、由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通报性质的业务刊物。但是后来这只成为了一种设想,没有落实,《黑龙江图书馆工作》只刊出5期,就无疾而终。而《图书馆通讯》就是按着这个思路办的,学会是1979年成立的。所以,你说的这两者我认为没有任何传承、关联。

问:《黑龙江图书馆》较之于《图书馆通讯》还是有明显的变化的,开始有专栏的意识,当时您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出这样的改变?

答:《图书馆通讯》一直都没有专栏,直到1977年第5期开设专栏。咱们刊物的第一个专栏叫“科技文献专栏”,为什么叫科技文献专栏呢?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正处于一个拨乱反正的前期。当时很重视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问题,因此咱们馆在那一年,编了很多关于科技文献方面的书目索引,所以这跟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关系。当时咱们馆有一个老专家,是从美国回来的靳乃瑞同志,本来在哈工大工作,由于政治原因来到了咱们馆,他非常擅长科技文献检索,因为他懂外文,检索工具利用锝非常熟练,因此他就如何检索科技文献做了介绍,所以当时我就设了第一个专栏。从此以后,每期就都有专栏了,一般都是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比较现实的问题,值得引起各馆的注意和研究,就设置专栏,希望设立专栏以后有更多的作品出现,能够起到引导推荐和指导工作重点的作用。这一阶段,刊物的内容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主要是业务基础知识方面的,不再是经验介绍了,之后还包括图书登记、图书改革等,因为图书馆当时要整顿开放,基础业务建设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重点在于研究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整顿?如何开馆?如何使用分类法?如何登记?如何采购?开始一步一步走入正规,为图书馆能够早日开馆、早日与读者见面做努力。在这个阶段,就必须有几个专栏要打动读者,引来一些学者对刊物的注意,往刊物投稿,这就是专栏的主要作用,同时也引来一些读者的注意,这是—个双赢的问题。刊物专栏突出,就能使得刊物有特色。

问:在当时的情况下,刊物是如何做好宣传的,吸引作者投稿和读者阅读的?

答:《图书馆通讯》在全国来讲是创刊比较早的,当时是内部交流,面向全省,而不是面向全国,既不销售,也没有稿酬,主要是馆里投入,创办这本刊物。最开始选登毛主席语录和各馆经验我就不累述了,前面我说过了。后来很多全国知名学者,如黄俊贵、白国应、刘湘生、谭祥金、关家麟、李岩、史永元等,都来给咱们期刊投稿,主要是得益于我参加的几次全国性的会议,跟这些专家学者都有所接触,我就跟人家介绍咱们刊物,欢迎人家投稿。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谈不上学术界,知识分子很受歧视,所以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有能够发表的地方。利用这种机会,向专家学者约稿,他们很高兴,也都给咱们投稿。当时约的这些专家稿件,为咱们刊物增色不少,后来就不给咱们投了,因为学会成立之后刊物就多了,所有的学会都办刊物。此外,对于我省的市县图书馆免费发送刊物,也是一种宣传方式。

问:您1976—1981年在刊物的这段时间里,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有什么样的认识,或者说当时学术界是个什么样子?另外,图书馆界是处于一个什么时期?

答:确切的说,我在编辑部的时问是1976—1978年末,国家的图书馆事业与大的政治背景相适应,最初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搞生产和经济建设,没有业务、更不要说学术研究了,很难说学术界是什么情况。我个人认为,学术界是无语,没有学术界。到了1977一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开始步入正轨的时候,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恢复整顿开馆,当务之急是先开馆为读者服务,而图书馆就是从闭馆到开馆的过程,藏书散失了,目录组织都被破坏了,对图书馆员还得重新进行基本的方法介绍、基本的知识介绍等培训。图书馆学是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当时是没有学术研究的,都是业务研究,就是业务方法、业务知识的普及,以实现首要目标——赶快把图书馆先建立起来。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学会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直到那个时候,才开始有学术风气。

问:改革开放以来,您认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图书馆情报期刊的发展如何,其中有什么样的转向变化?请以《图书馆建设》为例,谈论该话题。

答:1978年改革开放是一个根本的转折点,图书馆工作重点开始转移,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为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生产服务,要求图书馆工作更深入,更全面、丰富,要更关心社会,不能封闭在图书馆里面。所以这个时候,对于图书馆学研究来讲,不仅仅是对经验的介绍,而要研究应该怎么做,如果想向前发展要怎么做,对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争论进行研究,但开始还是局限于对业务工作;后来打开界限了,面向国外了。原来咱们图书馆受前苏联的影响最大,西方的图书馆学思想都是受排斥的。这个时期之后就是开放的了,像阮冈纳赞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就都进入我国,眼界开阔,思路也广了,这个时期的学术研究就进入了百花齐放的这样的一个时期。这是很重大的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经验描述到比较抽象的研究。咱们刊物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发展同步进行,一开始从《图书馆通讯》的经验介绍,到《黑龙江图书馆》,已经有了业务方面的研究。到《图书馆建设》,就不仅是立足于全省,面向全国,甚至于对国外图书馆学进行研究,而且是越来越深入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咱们省也出了很多图书馆学研究的学者,比如说蒋永福在全国也是很知名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很难说图书馆的后果会如何。刊物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发展同步进行,而且超过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问:请您详细谈谈您在刊物5年的整体脉络

答:当时的办刊宗旨、思路和内容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登载党对图书馆工作的指示、经验介绍、图书宣传和评论、交流情况等内容,配合各馆完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和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普及基层图书室,用社会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服务”。

1975年末,当时馆址在文昌街。馆长杨何生召集了一次研究创办业务刊物的会议,当时辅导部副主任刘艺、曹玉龙、李修宇和我参加了会议,研究创办《图书馆通讯》。当时将《图书馆通讯》定性为专业刊物,不定期内部发行,由业务辅导部编辑发行,指定我为责任编辑,具体运作操作的全部事项、全部工作基本都我一个人完成。

问:作为刊物的创办人之一,请您谈谈对刊物的体会和期望。

答:刊物现在发展得已经很好了,很多文章我都已经看不懂了,说明我的知识更新不够,跟不上了,不好再说什么了。但是我认为,维护核心期刊的地位和尊严是有必要的,不过毕竟是黑龙江的刊物,对我们黑龙江的作者要有一个培养引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要让黑龙江的作者们一看这刊物就望尘莫及。这样我们的研究队伍什么时候能壮大发展起来?咱们的刊物要作为他们的园地,可以设一个专栏,篇幅可以不要太大,这样也能算是一个特色。要有一些地方保护。什么是地方保护,就是指导本省作者,调动本省作者的积极性。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