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 ——《教育人类学》读

时间:2018-02-01 编辑整理:杨冯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博尔诺夫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试图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来重新说明整个教育学,强调人类学的方法 论对教育科学的意义,甚至声明自己的思想与其说是教育人类学,不如称为教育学的人类学观察方式,或称为人 类学的教育学。 他同时试图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开拓教育科学的新视野,使教育科学更趋完善。

关键词:教育学;人类学;非连续性教育形式

 

1.本书主旨以及结构框架

本书第一章回顾历史,为后文的讨论作了必要的铺 垫和解释;接下来几章着重讨论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 法,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的三条基本方法论原则:人类学 的还原原则、工具原则和解释原则,并对这些原则和方 法进行了一些应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条原则并 非相互分隔和独立的, 而是已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基本 的、方法上的倾向而已;随后,本书第五至七章主要讨 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讨论阅读非连 续性教育过程中的感悟和理解; 接下来笔者从人类学 角度对时间、空间和语言做了阐述,探讨了培养独立判 断的教育的问题,最后做了一些总结。

本文不试图对全书作全面的概述,而是结合博尔 诺夫的相关理论和自身的一些认识,侧重对“非连续性 的教育形式”这一理念进行探讨。

 

2.1对“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的理解

博尔诺夫是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吸 收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作为初涉“教 育人类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笔者而言对其发展渊源和 历史、各种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等等的理解还不够全 面和深刻,因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多数时候是从一种朴素的观点结合自身的一些经验进行思考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教育理论与我们朴素的经验是相互吻合的,从笔者个人的感觉来说, 很多理论都感觉是自然而言 的也很容易接受,直到笔者读到了博尔诺夫的“非连续 性教育形式”。

也许是因为本书是由博尔诺夫的一系列讲学的讲 稿组成,其中各个章节的转承过渡稍显不足,使得笔者 在阅读第五章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时受到了很大的震 撼,结合笔者自己的一些经验知识,获得了一些感悟。

 

2.1 教育的连续性

与教育非连续性对应的就是教育的连续性, 这是 以往各种教育学派的一种共同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 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 善。 这一过程称之为塑造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 人的可塑性。 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明确提 出:“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为基本概念”,这是广为认 同的理念,即使以朴素的认知观也能认同这样的观点。

2.2 教育的非连续性

然而,博尔诺夫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非连续性的教 育形式,一方面他并不否定教育的连续性,认为其基本 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是另一方面,又从人们容 易忽视的角度,指出了这一观点并不全面,需要一定的修正。

教育连续性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 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这些 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这些干扰无关教育大局。 然而,受 到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影响的博尔诺夫却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干扰不仅仅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偶然事件,而 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它是一种人类存在 中无法忽视的基本方面的体现,使得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类生命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 在,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也必然导致了教育的非连续 性形式。 书中,博尔诺夫对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进行了 一些探讨,主要包括:危机、遭遇、告诫与号召和唤醒几种表现。

 

3.案例思考和感悟

博尔诺夫的这个观点打动了笔者,他以明确的方式 指出了我们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但又未能表达出的思 想,同时,这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教育(人才的成 长)过程中,非连续性因素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4.结语

博尔诺夫的教育非连续性理论从哲学的角度提出 了对教育学的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说是 对传统的教育连续性理论做了完善的补充。 本书中关 于教育非连续性的讨论不仅仅是完善了教育理论,同 时也对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此书,笔者深深感受到,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过 程中应当注意非连续性的存在和影响, 在发现教学过 程与预先设想不符合时,应该反思是否存在不连续性事 件影响了教学,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事件,应该积极主 动地去解决,而不能简单地忽视那些偶然的不连续事件。 同时, 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也给了笔者很大的启 发。 虽然他的教育非连续性思想时来源于存在主义哲 学背景,但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普通人忽视的事 件中发现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这样研究思路很值得 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美] 加来道雄. 爱因斯坦的宇宙 (《Einstein’s Cos mos》)[M].徐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德] 博尔诺夫·武而夫.教育人类学[M].张志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